“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助手重温水稻研究往事
记者 唐小青 徐志雄
“‘野贝’的发现,并不是坊间流传的各种说法,说是我洗澡、散步、钓鱼、小便时发现的。事实上,‘野贝’是袁老师和袁老师在中国各地经过几年的坚持不懈的研究和艰苦的寻找才发现的。” 10月11日,纪念籼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座谈会暨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虎莅临长沙出席会议的记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往事。
李必虎接受记者采访时重温杂交水稻研究往事。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水稻植株,改写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活力的理论,也使他认识到了野生雄性不育的存在。菌株。
随后,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间实践探索,袁隆平设想采用“三系法”技术路线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寻找无菌菌株是实现“三线法”技术路线的第一步。 这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970年11月,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山带着李必虎到农场的沼泽地里寻找茭白。 他们一起发现了一种具有三个花穗、花药薄、浅黄色的野生稻植物。
“课本上说了我国有多少种野生稻,还讲了它们的起源和分布。我认为海南岛是典型的华南地区,应该有野生稻的生存和分布,所以我问及菰米,结果都是一样的“我很失望。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菰米。 他们只知道茭白在当地被称为假草。 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假草。 找了好久,我们都搞不清楚数字,就找到了冯克山。”李碧湖说道。
毕业于海南农校的冯克山对水稻很熟悉。 听到李必虎一行的来意,她立即表示,海南全岛都有野生稻,但由于每年冬春季节才结穗一次,所以他们来得“不是时候”。 。
“我问老冯(冯克山),你愿意帮我们当向导去寻找菰米吗?老冯也很愿意接受。他说好啊,好啊,有时间我就带你去。”结果是在1970年2018年11月23日,我们在交通要道旁边发现了一块茭白。”李必虎说。
当时,李必虎仔细观察了野生稻半个小时,发现三朵雄花的颜色与正常稻花的穗部不同。 他意识到,这三颗稻穗很可能是雄性不育的野生稻。 于是,李必虎脱掉外套和裤子,赶走水蛇和水蛭,下入齐腰深的泥水中,一步步走到三颗稻穗前进一步观察和确认。 当他发现这三颗稻穗长在稻秆上时,他小心翼翼地将它们连根带泥拔出来,移到了试验田。
从试验场到发现菰米的地点距离约一公里,沿途经过了里碧湖4次休息。 “那捆稻子很重,有20多斤重,我第二天就观察了它的开花,第三天就开始杂交(育种)。” 李碧湖说道。
当时,袁隆平正在北京开会。 他了解到自然雄性不育野生稻的发现。 他连夜乘火车南下,赶回三亚。 显微镜检查表明它是完全无菌的。 他欣喜若狂,立即将这种神奇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 这为“三系”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中国杂交水稻产业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当时,李必虎和尹华奇都在湖南安江农校读书。 为了看得仔细,他们和袁隆平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用15倍放大镜检查试验田里每一株水稻的每一朵花。 虽然找米的过程就像“大海捞针”,但我从未放弃。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检查了数十万株稻穗,最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并与‘野白’进行了数千个品种的数万次回交。” 快来参加吧。 出席会议的袁隆平学生、助手尹华奇表示,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对成果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的开创性成果,也是一个艰难探索、勇于探索的过程。创新。
1973年10月11日,袁隆平在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年会上宣布籼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 尹华奇说,这种籼型杂交水稻秆粗、穗大、粒多,米质好,适应性广。
不久,袁隆平选育的“南优2号”投产,在湖南省桂东县100亩中稻试种获得成功。 湖南省安江农校25亩双季晚稻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1256公斤。 此后,华南、华北、华中地区试验均获得成功,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五十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遇到了地震、洪水,没有了食物。有一次路过广西,遇到山洪,我和袁老师一天只吃一块法饼,一块法饼。”晚上在渡口。在云南地震的时候,我们在草坪睡了三个月。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们仍然努力工作。” 尹华琪的声音哽咽了。
杂交水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历史。 经过三项理论创新突破和五轮高产跃升,杂交水稻已在70多个国家近百亿亩推广应用,增产粮食近1万亿公斤。 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和试种示范。
2022年,“超级杂交稻卓两优1126”在云南个旧、蒙自等地开展大规模示范,平均亩产1186公斤。 袁隆平的“草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正在成为现实。
“苦中有乐,从不放弃,能亲历并见证杂交水稻科技的辉煌发展,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情!” 尹华奇说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