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金成纷争源,因“利”生“害”令人痛惜
近日,有网友爆料,浙江广厦建筑职业技术大学一名申请国家补贴的大三学生,被辅导员通知删除参加演唱会的好友名单。 该学生在朋友圈晒出了与辅导员的聊天截图,其中提到,“520元不贵,是我自己的钱买的。” 采访中,该学生表示,“我一天只吃一顿饭,如果我不努力,难道就拿不到奖学金吗?” 这些言论引起争议。 举报人质疑,作为一名有资格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他不应该有经济实力购买名人演唱会的门票。 老师要求删除观看音乐会的视频,意在掩盖该学生不符合助学金资格的事实。
对此,据报道,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工作人员回应称,经调查核实,涉事学生符合申请国家奖学金的标准。
从这一点来看,这件事似乎更多地停留在道德层面,这也留下了很大的指责和辩护的讨论空间。
近段时间,多起类似的助学金纠纷事件接连被曝光,其中有同学之间的举报,甚至有“反向举报”。 说实话,这些消息让人心情五味杂陈。 助学金的本意是帮助贫困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上相对体面的在校生活。 如果奖学金成为争议之源,“利”生“害”,那就太可惜了。
我们要看到,今天的贫困学生与过去不同。 很少有学生吃不饱、穿不暖。 这可能只是一个“好或坏”的问题。 也就是说,奖学金雪中送炭的作用正在减弱,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用财政援助? 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消费观? 您想限制日常消费吗?
必须承认,对于很多已经工作的年轻人来说,花几百甚至上千元买一张演唱会门票往往是需要咬牙切齿的事情。 缺乏独立经济来源的“贫困大学生”竟然会做出这样的消费行为,会引起一些质疑和情绪。
需要提醒的是,一般来说,国家奖学金认定办法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学习状况、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判断。 日常消费是一个参考项目。 有些学生拿到奖学金后,觉得不适合随心所欲地花。 在老百姓眼中,“家庭经济困难”也与过度消费存在冲突。
因此,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还是有必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健康的消费观,明确奖学金的初衷和分量,明智地花钱。 坦白说,如果真如该学生所说,自己一天只吃一顿饭,是为了省钱买演唱会门票,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消费理念。
这也提醒教育部门和高校,奖学金的发放和使用应有动态监控流程,而不是说学校通过将资金转入学生卡来完成任务。
一方面,学校要做好足够的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的个人日常消费水平,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做到公平和正义。 另一方面,奖学金发放后,可以建立相应的反馈渠道,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了解受助学生的后续使用情况。
此外,奖学金的发放也应具有灵活性。 发放后如发现部分学生有铺张浪费、或在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可取消其资格并取消其助学金。
当然,如果你对奖学金评审结果和评审流程有任何疑问,可以先向学校和管理部门反映情况,而不是下意识地在网上举报。 必须用每一个证据说话,避免因误解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需要看到的是,举报尤其是网络举报的杀伤力有时是不可控的。 一旦出现缺乏事实依据的网络暴力,只会损人不利己。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