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窠生态茶园: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福建武夷山,茶文化源远流长。 武夷山因茶而闻名,因茶而盛。 如今,武夷茶正走上绿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中新社记者 袁秀月 摄" src="///simg/cmshd/2023/11/13/.jpg" alt="图为燕窝生态茶园。 中新网记者 袁秀月 摄"/>
图为燕窝生态茶园。中新网记者 袁秀月 摄
都产茶,但燕子巢生态茶园却有所不同。 工作人员告诉“山水如画”线上主题推介活动采访组,武夷岩茶每年4月份开始采摘。 采摘完成后,将大豆种植在茶园的茶树之中。 冬季施有机肥后,开始播种油菜,3月底油菜花季结束后,将青菜割下栽入土中。
工作人员介绍,这并不是为了增加农作物品种,而是要注意:种植大豆可以通过大豆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分子氮,转化为茶树可以吸收利用的氮肥。 。 油菜花开后还田可以补充土壤磷、钾。 这消除了施用化学肥料的需要。
工作人员表示,“有机肥+绿肥”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也丰富了茶叶的质感。 茶味更甜、更香,茶水的冲泡性也提高了。
此外,燕子窝生态茶园还利用树木引鸟引虫防治病虫害,安装了30盏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协调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燕子桥生态茶园新模式解决了化肥过量施用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将农作物转化为“绿肥”,保存土壤养分。 可谓一石二鸟。
中新社记者 袁秀月 摄" src="///simg/cmshd/2023/11/13/.jpg" alt="图为燕窝生态茶园。 中新网记者 袁秀月 摄"/>
图为燕窝生态茶园。中新网记者 袁秀月 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宏发给他们的“生态密码”。 2015年,科技特派员廖红以武夷山为基地,探索创建生态茶园。 目前,廖红团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建立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点累计面积已超过1万亩。 近年来,武夷山大力推广茶园“绿肥+”模式,打造绿色生态茶园,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燕子窝生态茶园不仅推动了武夷山茶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整个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应用。 新一代茶人在掌握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将新兴技术引入茶产业,为茶产业插上文化科技的翅膀。
11月11日,在中央网信委网络通信局、中国新闻网、福建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山西省委网信办、省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委、海南省委网信办、新疆国家网信办等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网信办联合主办“山水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福建武夷山党委成立。 当天,“山水如画”全媒体闽式征集活动同步启动。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