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曲折东流入
作者 刘洋
11月初,我们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向东行驶60多公里,驱车经过赛尔隆乡的青海桃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远处,李恰如山奇峰耸立,山下草木稀疏。 牛羊成群,发源于西斜山的洮河流经草原上的河道。
图为青海桃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雪迪 摄
洮河又名“禄曲”,向东流入甘肃省。 它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也是河南县境内唯一不冻河。 以洮河命名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青海省首个国家高山湿地公园。
一大早,保育员窦歌嘉和其他25名保育员就沿着洮河逆流而上。 看到垃圾,他们就捡起来,装进编织袋里。 55岁的窦格家是黄南州河南县赛尔龙乡嘎克村村民。 他自2016年起担任湿地护林员,至今已工作八年。 “我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一草一木都像我的孩子。”
嘎克村位于洮河源头。 在洮河河畔生活了半辈子的道格·贾说,“洮河滋养了这里的牧民,肥沃的湿地草原为牛羊提供了新鲜的草料。” 护林员的工作对于这里的牧民来说意义重大。 当地牧民对此非常熟悉。 除了对湿地公园进行巡逻外,还必须做好公园管理和巡逻记录,按月、按季确定生长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和位置。 。
图为豆哥家(右一)与捡垃圾的管理员。刘洋 摄
“同时,还要对具有特殊意义的湿地面积、类型、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旅游旺季、虫草季节、雨季等容易对人畜造成安全隐患的季节,要开展重点巡逻检查,在特殊时间节点设立检查点,长期巡逻,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豆哥家介绍。
管理员们边走边看。 初冬时节,赛尔隆乡寒风刺骨。 管理人员头上缠着厚厚的围巾,工作服裹着羊皮藏袍。 “最冷的时候在负18度左右,虽然很冷,但每次巡逻我都感觉很开心。” 豆哥嘉表示,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严寒阻挡不了大家保护这个生态的脚步。 信心。
谈及工作状况时,豆豆甲习惯性地用数字来比较。 “从早上8点开始,每两天进行一次巡逻,以每人3万亩的标准划分责任区,每月至少出勤15次……”截至目前,像这样的护林员平均每年都能完成任务。 管理维护检查4400次。 他们在各自的区域捡拾垃圾,观察山川、森林、草丛、野生动物。 同时,他们配合管理保护中心在湿地公园开展科普教育和科研监测工作。 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说,自己充当了“老师”和“监督者”。
图为管理员捡垃圾。刘洋 摄
如今,桃河源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已联合生态管理者,为280余户牧户完成科普教育活动,惠及群众670余人。 完成科普任务、走访社区13次,受益群众1600余人。 每年完成各类科研监测任务11次,记录动物活动95次,建成实验站1个,采集湿生植物和特有植物种子120种。
“通过湿地护林员的工作,当地牧民积极参与桃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在公园巡逻、宣传、监测等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不仅保护了家园,还获得了实惠,实现了湿地保护与当地牧民的和谐共处。”青海省桃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叶忠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