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芋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么说……
随机调查
坐在前排有利于提高授课效率
新生芋头酱
上了大学之后,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 你不应该认为“上大学就很容易了”,也不应该因为考上大学就彻底放手。 虽然坐在后排的学生不一定不学习,但有些人自律程度肯定不够,尤其是进入相对宽松的大学课堂后。 没有高中那样严格的纪律控制,很难不低头玩手机,更不用说认真听老师讲课了。 我觉得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坐在前排,就尽量坐在前排。 这样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同时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至少坐在前排的学生不敢明目张胆的走神。
靠近讲台,方便与老师互动
大二春季学生
现在很多学生上课喜欢抢后排座位,而前排常常有好几排空座位。 大家都认为坐在后面比较自由,可以避开老师的目光,避免上课提问。 但仔细想想,我们终于考上了大学,可以享受高等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了。 为什么不珍惜呢? 上课前排便是好好学习的方法之一。 因为坐在前排距离讲台较近,学习氛围更浓,也更容易与老师互动。 如果互动到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想法,也可以让老师了解我们的掌握程度,课堂效果会更好。
严格的规则往往会冒犯我们
新生郭胜阳
不可否认,坐在班级前排对学习是有帮助的,而且很多坐在班级前排的学生确实成绩更好。 但如果出台硬性规定,强迫我们坐在前排上课,很可能会压制我们学习的自主性,也很容易让我们对课堂产生反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希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如果你必须控制你上课的位置,你培养的学生怎么能有创新思维呢? 想要产生创新成果就更难了!
提高前排“入座率”不如提高“听课欲望”
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杨瑶瑶
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效率不能简单地取决于坐姿,更何况我们会在不同的教室上课。 在报告厅之类的大教室里我一般不会选择前排,因为前排较低,需要抬头看黑板,所以我更喜欢中间更舒服的位置。 其实上课坐在哪里是个人喜好,没必要限制。 而且,大学生也是成年人,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与其增加前排的“就座率”,不如增加“听课的欲望”。 学校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
问题一:家长会要求孩子上课坐在前排吗?
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
永谷中风
近期,不少高校将“上课不坐在前排的学生”列为学风检查方面之一,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孩子上课坐在前排呢?
你在课堂上的坐姿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你的学习态度。 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2.9%的受访者认为教室位置的选择对授课效果有重大影响。 俗话说“先得月”。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上课坐在前排,不仅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老师的板书、更清晰地听老师讲课,还可以更方便地与老师的问答互动、吃饭。一些“小菜”。 因此,作为家长,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坐在课堂前排听课,以此督促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尤其是当发现孩子们避开前排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开辟一个远离老师视线的“私人空间”,方便办事和聊天,那么更重要的是配合学校加强监管,“开车把孩子们带到前排。走吧。
但我们也知道,无论你坐在前排还是后排,都只是学习的“最终”,而不是学习的“基础”。 引导和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不忽视基础。 归根结底,决定学生课堂收获和学习成果的不是他的身体在哪里,而是他的心在哪里。 如果重点不是学习,而是因为学校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督,每次上课你都会端正地坐在教室前排,但上课时却会走神,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虽然你听,但这样的“工具人”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学到任何东西的,更不用说在学校取得成功了。进一步思考,在线教育发展迅速,在屏幕上学习时,没关系无论你是在前排还是在后排,为了保证前排率,搞那么多花招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对于“上课坐在哪里”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理性看待。
首先,上课坐在前排还是后排充其量只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状况的指标之一。 虽然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关系,但也与课程质量密切相关。 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的学习自主权更大,课程也更多样化。 相应地,大学生在选课时也应更加主动。 在大学里,那些吸引人、热销的课程,窗外往往挤满了人。 教室前排的座位是“限量版”,必须早点去预留座位才能拿到。 至于前几排的几班,质量堪忧。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选座实际上是一次真正的教学评价。 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强迫学生坐在前排,反而会给一些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提供“掩护”,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长远来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造成更多伤害。
其次,“上课坐在哪里”也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有些孩子天生内向,喜欢安静听讲、专心思考,但不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 他们坐在后排,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欲望。 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高校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大多数教室里,即使你坐在后排,也无法听清楚老师的讲课。 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校,面对这样的孩子,都应该有风度,让他们坐在后排,安心听课。
父母是最了解孩子性格的人。 如果我发现我的孩子表现出回避前排的行为,我不会大惊小怪。 在我看来,与其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坐前排,不如多与孩子交流人生规划、兴趣爱好,找出孩子不愿意坐前排的原因,然后帮助孩子科学分析和调整。提出建议,让孩子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高效聆听位置,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保持和增强学习主动性。
问题二:大学老师如何看待“前排率”?
“前排率”是对教师教学的高要求
蒋晶晶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负责任的大学老师希望学生不要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得过且过。 他们希望学生多听、多学、多思考、多互动,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前排率”。 而现代教育观主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轮教育”新格局,形成全方位、全领域、全因素的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前排率”只是单一指标。 老师其实希望达到的不是坐在前排认真听课,而是达到学生有获得感的教学效果。 通过搭建教学平台、打造教学队伍、探索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育人育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 树人的根本任务。
客观地讲,“前排率”指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体现学生更强的学习意愿和更强的学习动力,而且该指标是可测量的甚至是部分可控的。 因此,短期内,提高“前排率”成为优化教学效果的合理要求。
然而,提高“前排率”不仅是学风建设的问题,也是教风建设的要求。 一方面,提高“前排率”是对学生的要求。 大学应该有深厚的底蕴和严谨的学风。 国内外名校也不例外。 从名校的校训中就能窥见一斑。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剑桥大学的校训是“Hinc lucem et sacra”(拉丁语) :这是启蒙的地方,是智慧的源泉),它鼓励学生更加脚踏实地,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坐在前排,即是严谨学风的体现。另一方面,提高“前排率”也应该是教师的追求,学生以课堂获得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改进课程建设,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坐在前排听课的内在真实需求,简单来说,如果老师讲得好,学生就会喜欢听、坐在前排。
从表面上看,提高大学生“前排率”,就是通过加强学风、教风建设,促使学生更加主动、主动地坐在课堂前排,参与课程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学习效果。 从实质分析,提高大学生“前排率”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应从教师、学生乃至课程本身等多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坐在前排只是其中之一。 还应该要求教师走进去,学生走上来,班级走出去。
当老师走进来时,他们走在学生中间。 教师并非只站在讲台上。 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走下讲台,行走在学生中间,不仅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上课分心和违纪行为,而且还可以方便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机。
学生上来后,就上讲台分享。 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和参与者。 要求学生课外充分预习,课堂上上讲台分享,引导学生颠覆传统学习流程,重构学习节奏,强化自主学习。 学生上讲台分享和推动两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领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走出课堂,就是走出校园去实践。 课堂不仅限于课堂。 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形成以理论为主的第一课堂和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 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壁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循环。
高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和努力,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的保障和支持。 提高大学生“前排率”是要求,需要高校推动学风教风共同提升。 这也是一个标准。 当“前排率”在不强求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可能意味着各界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高校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问题3 如何树立良好的学风?
树立良好学风需要标本兼治
赵国伟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
曾几何时,在象牙塔里,有些大学生上课不好好上课。 他们迟到早退是很平常的事。 明明是A课,却带了B课的课本,做C课的作业,甚至还有花钱请人教的情况。 打卡现象。即使进入教室,“不同意就抢后排座位”。 教室前排空无一人,教室后排气氛紧张。
学风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和管理能力,体现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态度。 大学课堂上的这些怪现象,充分说明大学生学风问题确实已经到了应该认真对待的地步,树立良好的学风势在必行。
首先,树立良好学风,需要学生自我革命。
优秀学风是一种微妙、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感染着学生,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进步,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健康成长。 学风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有着重要影响。 一旦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它会让你受益终生。
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研究已知的事物,还要探索未知的事物,学习知识,创造知识。 学习必须成为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否则再多的外在约束也不会产生显着的效果。 要想年轻,就要树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变“我要学”为“我要学”,努力去体验、感受学习和知识的美好。
大学生要重视课堂教学,尊重老师的辛劳。 并不是每个大学老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大师。 有些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专家教授讲课并不精彩、生动。 有些教师的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而有些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就需要大学生根据教师的特点进行调整和适应。 我们要敢于自我革命,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 我们一定不能继续沿用中学的死记硬背方式,而习惯老师全班、输入式的教学方式。 我们不能只围着课本学习。 我们要自己学习,自觉学习,爱学习、享受学习,还要懂得学习。
其次,树立良好学风,教师不能置身事外。
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学生造成的。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造成的。 一些教师拥有的单一课程材料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 他们读完了整个课程,没有任何新的想法,而且毫无结构地漫无目的。 这导致一些学生感到学习厌烦,缺乏上课的热情和动力。 不过,也有一些课程是由名师授课的。 在线课程选择几乎是即时的。 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课程。 即使放到网上,也会引起轰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为他人树立榜样。 大学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旧药难治新病。 “当你有一桶水时,你就可以给别人一瓢水。”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升级迭代的步伐,适应新同学。 几代人的知识需求。
我们不能希望每个大学老师都成为笑话高手、金句高手。 但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确实需要改进和完善。 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等,有针对性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既要讲得清楚、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得进步、学得好。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对先进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后进的进行鞭策和激励,不应该放弃没有任何进步的学生。 要用耐心细致的教育来改造他们,用校规校纪来约束他们。 。
第三,学校树立良好学风,要标本兼治。
学校是致力于教育、培养、塑造人的机构。 其核心功能是培养立德之人、教书育人。 大学采取必要措施整顿学风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但不能简单化、一刀切,更不能流于表面。 三尺冰,一日不结冰。 树立良好学风,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学校既不能什么都做,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良好的学风需要培养和践行。 对于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学校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划定红线; 要正面引导、模范带头、教育为主。 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师生的榜样,弘扬优良传统。 学校要注重挖掘校史、校歌、校训中的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让春风化为雨露。并默默滋润事物。 学校要努力对全员进行全面教育,充分调动各学科、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风建设。
从长远来看,校风、教风、学风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良好的学风离不开良好的校风和良好的教风。 校风正则学风正;校风正则学风强;校风正则学风正。 教风好,学风就好。 学校一方面要注重学风建设,同时要花时间和精力改进校风、教风。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学风问题的长效管理机制。一定会提高,一定会树立良好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