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基因检测科学性存疑贩卖教育焦虑忽悠成分大专家呼吁加大新技术领域监管力度
加大新技术领域监管力度
本报记者 赵晨曦
只需取几颗口腔粘膜细胞或唾液,通过基因检测就可以知道孩子的天赋,并以此作为“训练指令”,对孩子进行“定向训练”……近日,一个名为“天才基因检测”的项目正在各地悄然流行。 虽然价格昂贵,但仍有不少家长花大价钱,只是为了寻找养育孩子的“捷径”。
与各大商家打出的优质口号相比,不少给孩子做过基因检测的家长表示,“有很多欺骗行为”。 也有专业人士直言,所谓人才基因检测扩大了基因与人才的相关性分析,更多的是借助高科技噱头的概念炒作。 目前市场上的人才基因检测产品的预测准确性仍有待验证。
“从教育角度来看,这种通过基因检测来检测孩子天赋的测试项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疑问,家长应警惕消费陷阱。”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市场上针对儿童的基因检测项目大多利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家长不应该采用这种所谓的“科学”方法,而应该与学校沟通,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 通过其他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并因材施教。
基因检测有很多种
长达14页的报告中,列出了大量的数据和表格,详细量化了孩子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抗压能力、语言潜力、沟通潜力、运动潜力等……最近,有媒体报道 一位家长花费近2000元为4岁孩子做基因检测。 过程非常简单。 您只需使用检测机构送来的采样工具,按照说明采集孩子口腔唾液细胞的DNA,并发送给检测机构即可。 。
这个消息让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吴伯勋想起了几年前的自己。 当时,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也给孩子做了基因检测,不过检测的是皮肤纹样检测。 检测机构采集了孩子的指纹、掌纹后,对孩子的性格倾向、天赋、特长进行了分析报告。 测试报告还包括饮食建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内容。
谈及报道的准确性,吴伯勋笑称,“只能说因人而异。” 他记得,他通过测试得知孩子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有天赋,于是给孩子报了一个演讲和口才兴趣班。 不过,他后来发现,孩子对篮球更感兴趣,现在学习和发展都非常好,但当时的检测报告并没有提到孩子有任何运动天赋。
在吴伯勋看来,对于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比聆听这些“科学”的测试结果更重要。 但记者注意到,在实践中,选择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天赋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儿童基因检测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天才基因检测是儿童个性化培养的金钥匙”……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天才基因检测”关键词,发现价格相关检测项目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其中不少月销量超过100件。 价格差异主要是由于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一些昂贵的测试项目声称包括语言潜力、沟通潜力、运动潜力、逻辑思维、抗压能力、人际沟通等多种才能的基因检测。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有32%到62%是由基因决定的。目前科学研究发现,现有的天赋基因可以检测到93个基因,总共121个位点,可以预测孩子的情商、智商、运动能力等。” 、人才等方面的潜力……”在一家儿童基因检测商家的产品宣传页面上,该商家列举了多种数据来证明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也有一些商家在推广人才基因检测时紧紧抓住家长最关心的“点”。 例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介绍基因检测对儿童天赋的意义时提到,从基因角度了解儿童的生理特征,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认知潜力,提高孩子的整体智力和学习成绩。
但记者发现,这些商家引用的很多数据都没有注明具体来源。 此外,商家也未明确注明机构检测人员资质、检测项目资质等证明文件。
对于天赋基因检测的结果,有的家长觉得比较准确,和自己日常观察孩子很相似; 有家长表示,检测报告晦涩难懂,觉得适用于任何孩子,是妥妥的“智商税”。
目前还没有科学理论支持
“基因检测是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如遗传病诊断与筛查、肿瘤诊断等。” 北京市东城区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王锐表示,据她个人了解,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数据或理论可以支持人才基因检测。 毕竟性格和能力是受到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基因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无法量化的。 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很难证明它们与基因之间的确切关系。 因此,这类测试作为科学理论研究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作为商业项目向家长出售无定论的内容就值得怀疑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李媛媛指出,目前对基因的认识还很基础,远未达到应用其评价个人能力的水平。 而且,基因和能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种基因可能与多种能力相关,不同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可能是相反的。 科学尚未就基因与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明确的结论。
记者注意到,一些儿童基因检测机构对于天才基因检测结果也持谨慎态度。 例如,某基因检测机构在其基因检测说明书中提到,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先天条件。 基因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了解孩子的独特个性,但基因检测并不是给孩子“宣判”。 “书”,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成长可能。
“科学引导孩子成长”、“培训不走弯路”是不少儿童基因检测机构的口号。 但在褚朝晖看来,如果家长完全按照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测试结果来训练孩子,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判断,忽视孩子的正常需求,缩小成长道路,反而导致失败。在训练中。 車輛改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一些考试机构甚至不具备合法资质。 如果这些机构进行检测,其结果的科学性可想而知。 另外,为了吸引消费者,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通常会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 如果家长相信了他们,按照商家的误导性建议来培养孩子,可能会浪费孩子的天赋。
加强审查监督
“从培养孩子的角度来看,确实需要了解孩子在哪里有天赋和潜力,但这些显然是机器无法检测到的。” 在楚朝晖看来,这类人才测试有巨大的市场。 原因就是利用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储朝晖指出,努力和训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基因检测不能违背教育规律。 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天赋,他们仍然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父母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才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 潜在的。
“父母发现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熊丙奇认为,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而应该通过观察、陪伴来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兴趣,为他们规划适合的方案。 道,这也有助于摆脱教育焦虑。
天才基因检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认为,相关企业在开展此类项目时,必须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只是宣传。 其积极效果需要将临床数据、检测机构资质、相关检测人员资质、检测项目资质等必要信息真实、准确地传达给消费者。 对于一些机构引用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明权威来源,否则将涉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并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电商平台应加大对此类基因检测的审核力度,要求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确保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的合法性。一旦发现不具备开展相关业务的资格,应下架相关业务。”产品及时下架,并联系有关部门对违法机构进行处罚。” 针对目前人才基因检测屡见不鲜的情况,陈银江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新技术领域的监管,及时评估和区分哪些结果是确定性的,哪些还处于测试研究阶段,检测项目对于天赋基因检测等尚无明确科学结论的产品,应严格限制,以免误导消费者。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