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车厢真的能“静下来”吗?
静音车厢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也有其受欢迎的地方。 两三年前,一些火车尝试了静音车厢。 2020年底,京沪高铁推出“无声车厢”服务; 今年4月,铁路部门宣布在部分列车上启用静音车厢,并对静音车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逐步探索和推广的过程。
公众对静音车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
我们先看必要性——从大众体验的角度来看,人们想要一个安静出行的空间和体验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普遍的诉求。 在车厢这样人口密集、相对封闭的场所,持续的噪音无疑会影响部分乘客的休息、心情和工作。 近年来,公众对安静权越来越重视,关于噪音的投诉和讨论也越来越多。 因车厢噪音问题引发的纠纷也不少。 从法律法规角度看,《噪声污染防治法》将于2022年6月5日起正式实施,为一些噪声污染现象提供了明确的“药方”。 例如,第32条规定,国家鼓励创建安静社区、安静车厢等安静区域,共同维护人居环境的和谐、安宁。
人民有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 根据上述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噪声污染是指产生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干扰正常生活秩序的噪声现象。他人的生活、工作、学习; 全社会要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减少社会日常生活噪声排放; 文化、娱乐、体育、餐饮等场所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噪声污染……这是谈论静音车厢必须提到的背景。
我们来看看可行性——与以往的静音车厢相比,新推出的静音车厢在具体规则设计上更加“强静音”,对乘客有更多、更细、更严格的要求。 但对于游客来说,这毕竟只是一个举措,我们不宜对其效果过于乐观。 正如媒体调查显示,有些做得很好,有些则不尽如人意。 有游客感叹“全看运气”。 当然,我们要坚信,前方有路,只要坚持、坚持,情况一定会改变、变得更好。
而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静音车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鼓励车厢等场所带头表率,营造平安环境,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公众习惯。
毫无疑问,需要“消声”的不止一辆车厢。 理想的生活应该是能静的时候,能动的时候就动。 通过无声的运输,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文明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其示范效应和价值值得期待。 点与面、软与硬、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坚持走下去,相信会为公众体验、公共服务添彩。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