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溪河畔的“古建筑博物馆”
泸溪河畔、玉屏山前,一座月牙形的古村落依山傍水。 从高处远眺,古村就像一只若隐若现的白鹭在斜风细雨中起飞——这就是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村。
白鹿村始建于南宋。 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客家古建筑200多座。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建筑大多以客家理念与赣风格相结合。 它们金碧辉煌,有无数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石雕、绘画等。 它们古朴、厚重、美观,被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2012年,白鹿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沿着古代“村庄规划师”设计的“凤”字形街道,进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鹿村。 石板、鹅卵石铺成古老的村道,石缝间点缀着绿色的青苔,还有细密的青砖底座。 细沟里,清澈的水缓缓流过。 村中心的祠堂、牌坊、亭台楼阁,各具特色,层层叠叠,紧紧依偎在青翠的玉屏山前。
如今村里依然居住着淳朴好客的客家人:敞开大门的祠堂,醇厚悠闲的茶香,香喷喷的鱼条,随意哼唱的几声东河戏曲,古村落的烟火气穿过。数百年的时间流逝,绵绵不绝。
泸溪河畔时光悠长
村庄的历史要从村里古老的祠堂世昌堂说起。 世昌堂建于南宋,位于白鹿村中心,面积约400平方米,以重檐结构为特色。 祠堂正门正面大匾上书“世昌堂”,中门大匾上书“钟氏宗祠”大鎏金大字。
世昌殿是后人为纪念先祖钟禺而建。 数百年来,曾多次修缮、扩建。 古老的屋檐,抚过宋元的风,抚过明清的雨。 当人们伸手触摸墙壁时,似乎感受到了历史的气息。
村里的祠堂和古屋历经数百年建成,无声地诉说着白鹿古村延续至今的家风故事。
文庆堂是村内一处建于明代的著名民居。 门上挂着一块写有“回气桑子”字样的大牌匾,这意味着只有离开白露古村的人才能回到村里开发建设古村。
村民“出走”与“回归”的生活经历也见证了当地独特的商业文化。 赣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水运枢纽。 特别是随着唐代梅岭(大禹岭)古道的开通,开启了运河—长江—赣江—珠江的黄金水运通道,江西迎来了“五化”的盛况天宝”和“杰出人物”。
明代以后,白鹿人利用泸西河与赣江直通的优势,将附近的竹、木、茶油、桐油等货物经泸西运到其他地方出售,还运输布匹、煤油等。外来的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 ,把泸溪河打造成商贸黄金水道。
此外,村里还盛行农耕和读书。 白鹿村口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淑贞殿。 祠堂正中挂有一副对联:“书田耕作并重,言词戒律并举。” 这副对联教导后人无论将来读书、务农、从政、经商,都必须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清朝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白鹿人奋力建学,一口气建成了11所私塾。 明清时期,共有568名进士考入白鹿村,其中进士17人,进士2人。
白鹿村的传统建筑就像冰冻了千年的琥珀。 这些建筑既有封火马头墙、四水回堂等赣式特色,又有飞檐、雕梁画栋等客家元素,见证了白鹿村的团结。 谦逊与和谐共处的历史。
古今交融,以旅行凸显文字
一场秋雨滋润万物,古巷在烟雨中别有韵味。 玉屏山水汽氤氲,一幅古朴的江南水墨画缓缓展现在路过的游人面前。 深入古村深处的街巷,古民居纵横交错,宏伟的门楼、精美的花窗、木雕、绘画随处可见。
走到村深处的王夫人庙,高大的门楼下有一张方桌。 一个3岁的小女孩扎着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 她的母亲正在哼着当地的童谣。 古庙里还居住着一家四口村民。
与很多后来规划修缮的村庄不同,白鹿古村的大部分祠堂仍然有村民居住,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成为古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白鹿古村的大部分古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古建筑修缮方面,白鹿村采取了移一修一修的方式,保持了旧建筑的原样,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目前,共有祠堂13座,修复古建筑5座。”白鹿乡党委副书记谢云龙说。
修古桥、修河流、护山林、建民俗广场,白鹿村用项目资金保护和改善周边环境。 同时,以魏镇与古村风格融合为重点,推动魏镇与古村200余户房屋改造。 周边地区面貌焕然一新。
古色古香的幸福堂前,几个村民坐在台阶上聊天。 他们谈论着古村落的变化。 许多祠堂、巷子都通了电、亮了灯,人们休息的地方也多了。
“到目前为止,赣县已投资1亿多元用于古村落改造、泸西河整治、停车场建设等。白泸村每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接待调研团队50余人次。” 谢云龙说道。
走进古村的小巷,几位专家正站在几米高的梯子上,拿着放大镜研究门楼的屋檐角、石刻和绘画。 远处,有游客在谈论着屋前形状各异的鼓石。 “我们不仅要保护这些古建筑,还要挖掘古祠堂、古民居的人文历史和村落的民俗文化,讲好白鹿村的故事。”白鹿古文化解说员王艳说。村庄。
“当前,古村落发展面临人才短缺、产品层次粗放、旅游配套产业体系不完善等困难。” 甘县区白鹿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表示,古村落原有水系枯竭,通讯、电力、污水管网问题亟待解决装修等问题。
古村落的发展,靠的是古村人。 “村民们仍然住在古村里。通过农村干部座谈会、农村夜间户主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等方式,让群众更好地了解了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未来规划,形成了合力。”推动建设。” 谢云龙说道。
“我们正在筹划打造‘客家日’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沉浸在古村落之中。” 王艳说,游客来到古村,可以吃一顿客家菜,穿一套客家服饰,喝一杯。 客家茶道、看东河戏、听客家故事、住客家民宿、学习客家手艺、领略客家民俗。 同时,白鹿村还鼓励公众参与文化旅游,迈出第一步,迎接八方宾客。
本报记者 杨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