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热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百姓话题

中消协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大众热点 2023-11-27百姓话题
直播带货中的“审丑”主播令人反感 中消协发布《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本报记者 万静近日……

□ 本报记者 万晶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者权益保护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需求趋于稳定多元化、个性化。 今年“双11”,争夺“价格力”是商家营销的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依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维权问题主要集中在直播混乱、产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体验不佳、促销价格纠纷等方面。

直播、低价成为热议话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相关消费者维权情况进行网上大数据舆情分析。结果显示,消费者反馈总体趋于正面。 直播、低价成为今年“双11”消费者维权的热门话题。 除了优惠价格纠纷、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糟糕的消费体验。

《报告》披露,消费者主要依靠视频、微博、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论坛等渠道反映各类消费维权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消费者使用视频发布维权信息的数量最高,占比42.93%; 其次是微博,占比24.61%; 第三是客户,占比15.67%。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消费者维权渠道的“革新”。 新媒体技术越来越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在实际消费者维权中展现出相当的“维权实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监测数据显示,有关“直播”的负面信息156.5万条,占投诉量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万条。 相关信息量主要集中在“双11”上半年,10月25日达到9.47万条的峰值。“直播带货”负面信息涉及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更突出。

《报告》披露的维权案例表明,通过“直播”批丑发家致富的主播正在引发更多人的反感。

此外,“直播带货”涉及的“假冒伪劣”产品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消费者协会监测数据显示,与“产品质量”相关的负面信息超过87万条,占投诉量的26.68%。 负面信息量集中在双11前期,10月25日达到峰值5.56万条。

除了“直播带货”问题外,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抱怨的另一个“槽点”就是手机软件广告体验不佳。 热议的话题集中在手机软件广告强制跳转方式众多,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极其麻烦。

《报告》披露,近期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投诉,称自己的手机经常被“抖音”跳转广告打扰,不小心跳转到购物软件“双11”专场,令人难以忍受。 打扰。

促销价格争议仍是焦点

今年“双11”期间,“促销价格纠纷”等老问题依然是消费者投诉的焦点。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商家和平台随意改变优惠政策、突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例如,“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事件近期备受舆论关注,让不少在“双11”活动前期购买的消费者感受到了“被价格背刺”。

《报告》披露,有关“促销价格纠纷”的负面信息6.38万条,占投诉量的1.96%,平均每天2277条。 总体走势是震荡上涨。 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13日每日投诉集中出现,其中11月10日信息量最高,为4635条。

中消协分析认为,今年平台和商家的套路被简化,导致“低价”,但这也催生了更多新的竞争。 技术的进步和直播业态的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但其粗放的管理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简化规则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 商家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高。 “价格力”是今年各大平台加强用户粘性的关键。 今年,消费者对价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 但今年仍然存在尾款支付后优惠政策调整甚至直接降价的情况,消费者纷纷表示被“背后捅刀”。 低价“购物”的背后,商家和平台都应该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 先涨价后降价的套路是不行的。 二次降价的突然转变,也会伤害消费者和品牌的感情。 图像。

越来越多的新平台、新业务进入市场,政府对平台的支持和监管有待加强。 今年的“双11”是中小企业参与最多、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活动。 这些“新鲜血液”的基础比较薄弱。 直播“翻车”乱象的背后,存在着追逐流量引发的低俗产品和虚假宣传,贪图暴利引发的假冒退款纠纷,以及制度不完善引发的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 商家和品牌既需要更周到的支持政策,也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在低价之外寻求品质和服务的提升,适应多元化消费的趋势。

引流广告应该“方便”而不是“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和引导。 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戏称“条条大路都通电商”。 频繁且混乱的开屏广告跳转是一种短视行为,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更多的时候会导致消费者的厌恶和抵触。 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这种方式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却消耗了用户的好感和信任。 开屏广告管理政策已于年初出台,但电商平台、应用开发商、商家等仍需达成共识,加强自律。

应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双11”消费维权舆论大多是由平台和商家的“低价”促销引发的。 平台、主播、商家、消费者相互竞争,获取最大利益,寻求创新求变,这也符合当前经济。 环境状况的特征。

中国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普遍从“有没有”转向“有没有”。 ”到“好不好”。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渐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 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导,顺应人民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推动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健康消费。 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解决各类市场消费纠纷也非常重要。

对此,《报告》还提出建议,未来市场竞争必须坚持精细化、制度化、标准化,依托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以及更便捷的消费体验。 平台和商家应继续聚焦“价格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同时,我们力求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平台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维护市场秩序。 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降低服务费用,提供扶持政策,提供专业培训,激发市场活力。 另一方面,要严格监管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杜绝直播乱象,提高主播专业素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监管部门应不断提高直播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 用好科技力量,利用新兴技术发展监管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警惕“价格垄断”和“新套路”,确保消费者可以安心消费。

媒体要发挥更大的引导消费者行为、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作用。 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歧视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抗力; 不断拓展消费者维权方式,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者维权信息,引导和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