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楠2023至2024年度全市冬季供热暨扫雪铲冰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
本报记者 张楠
昨天,全市2023年至2024年冬季供暖和除雪冰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全市区域集中供热设备设施已完成检修,符合供热条件。 我市将根据天气情况和气温变化做好供暖准备,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供暖时间将“取决于天气”
供暖时间将“取决于天气”。 记者在动员部署会上获悉,本市将根据天气情况和气温变化做好供暖准备工作。 目前,全市区域集中供热设备设施已完成检修,符合供热条件。 市城管委要求各区督促供热单位,特别是受灾地区,对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试,解决管道漏水、渗漏、循环不畅等问题,方可正式供暖。减少最初对供暖的投诉。 新建建筑也要按照要求进行试运行和调试,及时发现系统缺陷,并协调解决。
全市供热应急救援队伍24小时值班,配备抢修设备、物资、车辆和通讯设备,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处置供热事故的能力。 针对隐患,建立隐患清单,逐项整改。 对重大隐患进行挂牌督办。 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将提升至更高层管控。 专人严格看守,确保供暖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开展“上访群众请温暖”活动
近年来,12345市民服务热线集中供暖请求总量持续减少。 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今年,该市结合主题教育,对8个投诉集中的社区开展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冬季,各区、供热单位要及时跟踪申诉处理情况,加强数据分析和预警; 要继续优化“供暖管家”微循环服务模式,加大用热指导力度,组织“上门取暖”,进一步畅通热力流动。 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回应群众期望。 同时,在科技赋能智能供暖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无线室温采集设备,实时掌握供暖实际情况,及时发现供暖问题,落实解决后再投诉。
重点检查上一采暖季需求集中的供热单位和社区。 对于未按时启动点火试运行、正式供暖后温度不达标、投诉持续居高不下的供热单位,相关单位将进行约谈并曝光。
尽可能少使用融雪剂
今年冬季预计降雪较多,清除冰雪、保障交通尤为重要。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除雪、除冰准备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 清雪除冰实施阶段为今年1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各区、各运营单位将随时应对突发雪情。
一旦出现降雪蓝色预警,要时刻保障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状况; 出现黄色预警时,6小时内保证城市主要道路交通状况; 橙色预警发生时,12小时内保证城市主要道路交通状况; 在红色预警期间,我们将集中力量保障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城市快速路及其连接线、重要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 在人行道、背街小巷、活动广场等区域推广使用小型除雪除冰机械设备,及时清除积雪,为市民创造更安全的出行条件。 降雪结束后,必须及时清除残留的冰雪,尽快恢复城市面貌和环境。 同时,为满足市民赏雪需求,公园、广场可适当留存降雪量,供市民欣赏雪景。
该市将尽最大努力减少融雪剂的使用。 其中,在指定禁止喷洒区域严禁使用融雪剂,在重点街道、重要景观道路、广场等区域推广使用有机、无氯融雪剂,进一步保护城市环境。
此外,为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清雪清冰,本市将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文明导游、商业企业、学校、旅游景区等开展清雪、清冰工作; 动员居民、村民参与社区、村庄公共区域。 志愿清除积雪。
房山门头沟受损供暖设施已修复
本报讯(记者 张楠)记者昨日从北京供热集团获悉,由于今年夏季特大降雨,门头沟、房山两区共102公里供热管道、13台供热机组其中供热组负责供暖。 锅炉房和 66 个热力站被洪水冲毁。 北京热力集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站一案一段”的方式,对存在供热隐患的受损地点开展灾后重建。 “历时88天,在采暖季到来之前完成了重建工作,确保了受灾群众今冬安全、温暖过冬。” 北京供热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夏季特大暴雨导致房山区24个锅炉房、50.7公里供热管道受损,涉及16个供热单位、10个乡镇街道。 记者从房山区获悉,为全力推进供热设施恢复,9月下旬,房山区依靠第三方专业力量对各地锅炉房、换热站进行现场检查,确认供热设施恢复正常情况。各加热单元的加热准备状态。 。 目前,所有受损的锅炉房、供热管道等供热设施均已恢复。 同时,对灾区农村煤电用户的空气能热泵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抢修。 平原地区有过水设备2.4万台,需要维修4522台。 目前已完成三轮清洁维护工作,所有设备调试正常。 房山区供暖准备工作已于10月底完成。
相关新闻
小雨和偏北风加速冬季来临
本报讯(记者罗倩文)昨天,冷空气带来的北风驱散了雾霾天气,蓝天白云重回北京。 气温明显下降,最高气温降至20℃以下。 本周日和下周一,北京还将出现小雨和偏北风,气温将再次下降。 每个人在旅行时都应该注意保暖。
据市气象台预报,本周双休日期间,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天空转为多云,周日有小雨,给大家的交通带来负面影响。 小雨过后,北风又刮起来了。 预计5日至6日将有偏北风4级左右,阵风明显。 深秋,北风萧瑟,感觉寒冷。
气象部门提醒,这两天冷空气较强,气温也会一路下降。 预计周末最高气温仅为13°C至16°C。 下周三将迎来立冬,天气将彻底由凉转冷。 市民出行应注意气温变化,防风保暖。
国家气候中心昨天介绍,今年秋季(9月1日至11月1日)以来,全国平均气温15.0℃,比常年同期偏高1.4℃,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全国各省区市中,吉林、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海南位居历史同期第二位。
如果今年秋天这么暖和,那么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的气候趋势会怎样?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接近常年或高于常年同期。 第一个冬天会比较暖和,第二个冬天会接近常年,但周期性冷空气会变得更加活跃。 其中,辽宁大部、内蒙古中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东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偏高1~2℃。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11月份预计有5个主要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 其发生时间和强度分别为:早十日(中)、晚十日(弱)、中早(中)、中下旬(弱)、晚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