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南海神庙:千年祈愿“海不扬波”
中新网记者 徐庆庆
“南海殷墟,祝融氏宅,其旁供奉,皇帝命南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在介绍广州南海寺时说。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 由于面海而生,广州人对海神的信仰由来已久。 为了满足国家礼仪的需要和海外贸易的日益繁荣,隋文帝甚至下令在广州建造南海神庙,供奉南海之神祝融,祈求“南海之神”。平静的大海”和畅通的丝绸之路。
南海寺正门前的清代石牌坊。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跨越千年,历经修葺,如今的南海寺仍是一座雕栏彩绘的建筑,矗立在唐宋时期“浮须岗”所在的广州市黄埔区庙头社区。 位于现在广州市东部的珠江北岸。
“南海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 近日,广州海事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负责人赵雷向前来参观的中新社记者介绍,“隋朝以前,中国古代帝王就形成了祭祀海神的传统。四海,但总是在京师附近立庙,远程祭祀。隋文帝开始在广州‘临海立庙’。”
南海寺坐北朝南,前殿后寝,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寺庙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布,包括头门、礼门、礼阁、正殿、后殿(昭)。 灵宫共有五个入口,两侧都有庑殿。 其他附属建筑以五个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
进入第一道门前,有一座古老的石牌坊,上面刻着“海平浪静”四个红色大字。 据赵雷介绍,古石牌坊建于清代,牌坊正面正对着清代古码头遗址。 记者看到,古码头的台阶保存得比较完好。 南海寺一带是古“府胥港”所在地。 南海寺除了清代古码头遗址外,还出土了明代古码头。
《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广州通海一路”,是指从南海寺前“福煦港”古码头出发的航海道路。 该航线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行期89天(不含沿途时间),全长约1.4万公里。 这是8世纪至9世纪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线。 唐宋时期,中外商人在古码头上下船前后都会在这里祭祀南海之神,祈求风平浪静、航行顺利。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坐“和平之船”抵达广州。 第一站考察了南海寺,确认它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南海寺正门。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海静波澜”石牌坊后面是头门,黑漆门上方悬挂着“南海寺”匾额。 头门后为礼门——“仪门”。 礼门后为礼亭。 礼阁后面是南海神殿。 殿内东西两侧的围栏内有六皇子雕像三尊。 南海神的正殿后面是后殿,供奉南海神的夫人。
仪门两侧的回廊里,一排排高大雄伟的石碑,时常吸引游人驻足观赏、欣赏。
赵雷介绍,南海寺是月镇海都民族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加上南海海外贸易繁荣的影响,中国古代皇帝经常派官员祭祀南海神,修葺南海神庙,立碑记事。
他说,历史上,南海寺内的碑刻应不少于200处(古今碑刻共47处),因此南海寺又被称为“南方碑林”。
南海寺珍藏的历代碑刻。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寺还供奉着一位“洋”神。 仪门东侧,矗立着一尊皮肤黝黑、胡须厚唇的神像,名叫“大西司空”。 他将左手举在额前,看向南海殿的正面。
相传,这尊名叫大喜的神像,原本是古波罗国(古印度)来朝贡的使者唐朝。 回来后,他去寺庙祭拜了南海之神,并将随身带来的波罗树种在了寺庙里。 由于他太喜欢寺庙里的风景,没有意识到帆船正被大风吹着扬帆起航。 当他将左手举到额头上,绝望地看着帆船远去时,他就站在了寺庙前。
当时广州百姓认为他是神仙,就给他穿上了锦衣安葬,并在庙里立了塑像。 后被封为“司空”,并添官服。
“大西司空”雕像。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岭南文化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元林认为,“大溪”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许多前来贸易的外国人的特征、形象和故事。与中国。 的图像。 此外,南海神“六侯”六位辅神中的“顺应侯”,使蒲将军成为南亚、东南亚后裔的形象。 “大西司空”也是六皇子之一的“朱里侯”。
王元林说,后世,南海寺逐渐成为岭南官员和百姓所崇拜的神灵、保护岭南地区的守护神、保护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畅通的守护神。 它对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广州城市史、海外交通史、岭南社会史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其中,始于宋代的“萨海庙”和“波罗旦”庙会延续了这一历史。日已成为广州最大的民间庙会。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