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热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百姓话题

通向“大厂”:不会再进北京‘大厂’

大厂   国企   联网   实习   逃离  
大众热点 2023-11-12百姓话题
通向“大厂”的路上,两个方向的年轻人都行色匆匆,有人心向往之,有人正在逃离。——————————2022年6月,王大陆刚从英国留学回来,就碰上了“秋招地狱模式”。……

—————————

2022年6月,王大陆刚从英国留学回来,就遭遇了“秋招地狱模式”。 没有任何实习经验的他,听说只有有实习经验的人才能拿到“大厂”(互联网术语指大型互联网公司——记者注)的offer(录取通知书),于是他在暑假期间紧急找了一份,实习期间“被封”。 由于缺乏经验,哲学专业的王大陆甚至申请了一个算法职位——而在那个“大工厂”,每个人只能申请一个职位。

翟一帆本科时就打算进“大厂”,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实习。 从秋招开始到现在,他已经手握3份offer,求职季圆满结束。 “我是一个很没有耐心的人,我不希望别人在九月就决定了未来的工作,而我明年三月还在走流程。”

艾义从“大厂”辞职的时候,恰逢整个部门的裁员浪潮。 “当我离开时,我的老板非常高兴。他甚至没有留下我,因为我占用了他们的裁员配额之一。” 但她不在乎老板怎么想。 她喜欢的领导升职了,喜欢的同事下岗了,工作一团糟。 她只想离开。

通往“大工厂”的路上,两个方向的年轻人都行色匆匆。 有人在向往,有人在逃避。

“我再也不会进北京的‘大工厂’了”

艾伊在“大工厂”工作了一年半,最终选择辞职考研,回到熟悉的校园生活。 谈及未来,她坦言“再也不会进北京的‘大工厂’了”,很有可能去其他城市的“中小型工厂”找工作。

在一年多的产品运营工作中,艾伊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在多方之间进行调解,这对于不喜欢争执的她来说是非常折磨的。 她接手的上一个项目持续了半年。 这期间,甲方还换了总经理,几乎一切都要推翻。 “我彻底崩溃了。”

与特定部门联系也非常困难。 最夸张的时候,艾伊需要同时与14名技术人员开会。 技术人员互相争论不休,最后把矛头指向了爱依,让她自己做决定。 后来去医院体检时,艾依身体出现了问题。 甲状腺结节和乳腺结节找上了她的门。 “医生说,你这么年轻的女孩,怎么这么生气?” 或许是无聊到了极限,项目一结束,艾依就毅然选择了离职。

我们都知道在“大工厂”里有多累,但是当你不在里面的时候,你所有的感受都像一层迷雾,看不清。 这种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人认为不值得。

安威今年没有应聘任何“大厂”职位。 她只参加了几个省份的选拔考试和一些中央国企的招聘。 她曾有过到“大工厂”就业的想法,但实习一次后就放弃了。 “我在‘大工厂’的实习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效’,做的事情都是琐碎、例行公事。” 我没有从工作中获得多少价值感。” 安伟说,“(不像)我之前在智库做的一些研究工作,我做出来的东西确实能够对社会或者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很有帮助。”

逃离“大工厂”也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比如,对于艾伊来说,她并不担心被裁员,但同事的突然辞职却让她难以接受。 “工作已经很累了,每天让你开心的人都走了,你还能说什么?” 安薇对“大厂”的向往在短暂的好奇和短暂的品尝后消失殆尽,她选择回归自己最习惯的泛系赛道。“我们已经到了秋招的关口。 有沉没成本,也有盲目切换。“赛道不是什么好东西”。

“大厂”“不再流行”了吗?不确定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显示,应届毕业生最想去的企业类型中,排名前两位的是中央/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与得票率。 分别为45.15%和26.97%。

北京某大学职业发展中心的指导老师也表示,来找他咨询的学生开始更加关注择业和国企,并把在体制内工作视为安全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稳定和安全似乎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最重要的职业特质。 那么,作为高风险、高回报代名词的互联网“大公司”真的“不好吃”吗?

一家互联网“大工厂”武汉分公司的HR黄思思却不这么认为。 “还有很多985、211的学生申请‘大厂’,简历无法筛选。而且据我观察,研究生选择‘大厂’的似乎还多。我接过的一个项目去年录取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本科生,但今年到目前为止,我发出来的offer都是研究生。一般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找工作的意识比较淡,所以我最近为了开源疯狂地管理学校。”

翟一凡说:“不是我选择了‘大厂’,而是我适合‘大厂’。” 今年秋招,他一共应聘了23个职位,其中22个是互联网“大厂”。 如今,当“大工厂”与裁员、35岁焦虑、降薪等负面印象联系在一起时,他的选择似乎有些不同。 但他有自己的逻辑:“其实很多人才去了国企,这对‘大厂’的HR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所以我觉得他们不可能扣除工资以外的福利,比如五险一金或住房补贴。” 你。”

不仅是翟一凡有这样的感觉,同样关注“大工厂”的方寅也认为,“大工厂”无论从薪资还是横向发展前景上,都不比国企、央企或者其他行业差。 ; 他们在垂直方向上并不比其他行业差。 鼎盛时期的“大工厂”则截然不同。 方寅说:“往年‘大厂’招SSP很容易(‘大厂’招聘时会把应届毕业生分为三个级别,从低到高:白菜、SP、SSP——记者注”

当然,“大公司”裁员、降薪带来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受访者也承认了这一点。 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稳定的同时,也有人追求短期利益。 在他们看来,任何长远的计划都可能被打断,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选择一段时间内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

也有一些年轻人被“大厂”的“光环”所吸引,但进入后却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匹配,难以适应。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主任赖半芬表示:“建议大家客观评价自己的情况,理性分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但你不必太谨慎,毕竟在你的一生阶段里,秋招只是一时的波动,并不代表永恒。

年轻人选择的其实是公平、自由、自强。

大多数喜欢“大工厂”的受访者表示,在“大工厂”工作的关键词是“扁平化”和“自由”。 “‘大工厂’的组织架构非常扁平,只要你足够强大,个人晋升就比较容易,不需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艾伊或许代表了很多向往“大工厂”的人的声音。

对于他们来说,任务型的“大工厂”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相对简单。 只要做好手头的工作,你的性别、爱好、学历等都可以“模糊”,更容易实现升职加薪的愿望。 相对而言,国有企业等行业限制较多。 比如,翟一凡在某单位实习时,被要求“夏天不要穿Crocs”。 这种气氛让他难以接受。

对于王大陆来说,“大工厂”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提升平台。 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多元的生态和顶尖业务能力的同事。 “它就像一个涓涓细流不断的池塘,充满生机和活力。” 活力”。

“大厂”的“自由”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可以相对轻松地改变轨道。 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试错机会,逐步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艾伊有一个朋友,换了3次组才换到现在的组,最后还是满意的留下来了。

但这种“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不仅是你自己,你周围的每个人也在改变。 如果你不能适应“大工厂”的快节奏,不能及时提升自己,很快就会面临下岗的危机。 在“大厂”,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

对于年轻人对于“大工厂”的复杂心态,赖半芬表示:“年轻人选择‘大工厂’,是希望快速成长,或者是被‘大工厂’的光环吸引,想要体验一下。 ' 大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提升方式,但我们也不得不反过来说,好的方式不只有‘大工厂’一个。”

在赖半芬看来,无论是选择“大工厂”、成长型企业,还是参加公务员考试,都将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特质,让年轻人实现自我提升。 “大工厂”只是众多职业选择之一,仅此而已。

(应受访者要求,翟一凡、王大陆、艾一、方银、安伟均为化名)

实习生 邓家新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江晓斌 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