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新图景
素有“文化粮仓”之称的北京艺术中心正在测试各种设施和服务。 它与首都博物馆东馆(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市图书馆共同构成北京副中心的“三大建筑”。 到今年年底,所有这些都将向公众开放。 开业后,将成为城市副中心建成的首个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丰富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北京艺术中心外景。记者 杨克佳 摄
隔着大运河面向行政办公区的“三大建筑”,是京津冀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京津冀联手打造的新画卷绘制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 的缩影.
京津冀核心区一小时交通圈已基本形成。 河北取消异地就医挂号手续。 为迎接新年,北京、天津两地20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273所学校开展跨区域合作。 北京市3600余件政务事项延伸至北三县,179件“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无差别受理、同一标准”。 《治理》,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63%以上,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姚河等5条主要河流一切都重新以“流动的河流”的形式出现,并与大海相连。 京津冀全长62公里的大运河已全部开放旅游通航……九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着。 三地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协同创新越来越快,公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资料图: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举行通航仪式。 这次通航创造了北京首次出现航道和航运、首次出现船闸等通航建筑物的运行管理、首次出现市内水运等许多新的历史。 图为行驶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游轮。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也是最具活力、开放、创新的地区之一。 2022年,京津冀经济总量将突破10万亿元,成绩斐然。
中国的大运河横跨八个省份,流淌了数千年,孕育了沿岸的城市。 沿着这条古运河以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部分地区正在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整个地区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群和世界级经济区的发展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这片冲积平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最终体现在改善人民福祉、促进共同繁荣上。
资料图:2023年11月4日,第十届中国大运河庙会在杭州举行。 现场有做茶饼、猜灯谜、扔壶等活动,还有各种中国风格的手工艺品摊位,吸引游客观看和体验。 图为几名身着汉服的游客与活动工作人员(左二)合影。记者鲍梦妮摄
大运河已流淌了数千年,至今仍为后人所用。 它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繁荣,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0年,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 京津冀三地正在下一盘“棋”,共同治理运河生态、促进旅游通航、修缮文物,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共建共享。
为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2022年11月25日、11月29日、12月1日,通过《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均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为三地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地携手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共同加强大运河古今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品类融合、区域融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合理规划高——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深化北运河通航河段旅游合作,稳步推进其他适宜旅游通航的河段,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产业协调发展。
在北运河武清段,因运河而兴的天津市武清区正利用生态优势,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与旅游融合,带动全区旅游。 考古研究、运河考察、运河漫步……区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 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北运河段旅游和通航,完善大运河两岸绿化。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沿线的北云郊野公园和中草药文化园,大片板蓝花盛开,吸引游客前来拍照。记者 童宇 摄
运河不仅留下了种类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留下了分布密集的文化遗产。 河北省衡水市文物保护部门近日发布消息,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衡水市、故城县文物保护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一组唐宋遗址。 。 该遗址群文化层遗存丰富,以建筑构件、陶瓷制品为大宗,还有少量陶窑工业遗存、骨器加工遗存、铁器、铜钱等。上述遗址为大运河沿线的内河航运城市、埋藏城市遗址、丝瓷贸易转运城市等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将对推动大运河的综合研究和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大运河水系的管理和保护不同于一般的河流水系的管理和保护。 目标是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文化,以保护和管理为重点。 三地要统筹协调大运河水系管理和保护,多措并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沿线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改善水系资源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用水。
资料图:2023年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工程今年开园。 图为公园内的百浮泉遗址——九龙潭。记者富田摄
今年上半年,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公园是根据白浮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建的。 公园内设置的多个展览通过科技手段讲述“运河之源”的故事,展示了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时隔多年,白浮泉碧水再次流出,九龙潭“龙泉洗玉”景观再现。 距离“白浮泉”碑亭不远,游客漫步在公园内铺设的特色步道上,不时有观鸟者来到鹭影台拍照留念。 在新理念、新技术的加持下,运河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滋润着周边人民。
大运河流淌了数千年,连接着各地的历史遗迹和现代文化地标,讲述着说不完的运河故事。 11月13日至14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新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合作组织(WCCO)。 共同主持。 本次活动拟推出11项主题活动,邀请“五方合作机制”与天津、河北等各方共同探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共同擦亮千年“金名片”传承中国大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在文化文脉流动中共建,在经济循环中共赢,在大众生活方式中共享。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