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闽南千年小渔村:花开四季簪
作者 陈一雄 蔡六男 林婷婷
“千里之外的海风,不如常年盛开的鲜花。”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荀埔村,近年来因“荀埔女子簪花围”而走红。 身穿大上衣、阔腿裤、耳戴紫丁香吊坠的苍浦渔女形象逐渐为外界所熟知,在苍浦渔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引发了一阵大火。
11月16日,游客在仙浦村体验当地渔民的“簪围”头饰。 张旭 摄
纵观小渔村的历史,我们发现,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的旋浦村,曾经是无数远洋商船的起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闽粤文化遗存以及唐宋以来海上贸易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融合,使得漳浦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原生态渔女习俗。
2008年,“菖蒲妇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上丝绸之路”寻浦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中,为海内外游客呈现了宋代祭海祈福、妈祖上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表演等生动场景。一次又一次。
11月16日,游客与仙浦村渔女合影。张旭 摄
拿出各种花环、摆件,把装满冲浦特色服饰的长衣架推到院子中央,擦拭招牌上的细尘……“菖蒲华米文化中心”的主人秀珍奶奶,早早就忙起来了。 “年初,我们还是早上8点开门,但现在游客多了,开店时间也提前了。”
“还好我年轻的时候就去过海边,习惯了半夜两三点起床。” 创办了为游客服务的发夹花尾体验业务后,六十多岁的秀珍奶奶仍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一边说着,她一边在炉子上放了水壶烧水,等待着第一波预约顾客的到来。
秀珍奶奶常年浸泡在海水中、布满裂纹和厚厚老茧的双手,在制作“簪花带”头饰时,显得特别灵巧、速度快得出奇。 “我最快三分钟就能把头发盘成发髻,高峰期每天接待200多人,手从来没有停过。” 她笑了。
“小浦华米文化中心”所在的巷子只有百米长,但却布满了各种小商店。 “簰花伟”三个字不时映入眼帘。
出了小巷,来到主街。 海鲜店、小吃店、民俗体验馆、科研基地、新概念餐厅、摄影写生工作室、文创园区等招牌随处可见。 钟声和喊叫声此起彼伏。 店前摆放的海鲜、商品与鲜花的“组合”美妙而和谐。
街上,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跟随着客人,时而拍照,时而指导造型。 “村里的大部分网红打卡点都是这些‘野’摄影师发现的,网上发布的大量美照让村里人气爆棚。” 来自福建省龙岩市的一家摄影工作室老板曾芳告诉记者,最火爆的时期,在不到50米的一条小巷里,有一百多名摄影师骑着小马等待顾客。
同样从城市进入“村庄”的还有来自江西的化妆师小曦。 她放弃了在上海的正常工作,定居菖蒲。 两个多月来,她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客流高峰期,她一天可以给30多个顾客化妆。
靠近大海的便利,让村民们戴着发夹,走出国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文化交流。 也让欧美、中东等地的参观团能够漂洋过海,深度参观体验村庄……据了解,高峰期间,荀埔的单日客流量村庄超过4万户,日均车流量5000辆。
11月16日,仙浦渔村的孩子们扎起头发、戴上鲜花。张旭 摄
如今,“春浦妇女文化”热潮的兴起,给村浦村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渔场转向商场,从卖鱼转向民俗、文化创意、餐饮等领域。 ,成为新时代新的“寻海者”。
“希望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家的舒适和便利。”张浦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庄群说。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