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齐天赐手工技艺传承人巴特尔陶高学习
中新社记者 张林虎
白银在我国的使用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美丽的银白色和优良的延展性,人们赋予它作为货币和装饰品的双重价值。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当地人在重大节日或婚礼上都会佩戴各种银饰。 银冠、银戒指、银手镯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0后”齐天赐是巴彦淖尔市市级金银铜工艺非物质传承人,当“银匠”已有10年。 走进齐天赐的银饰品店,各种银饰品、首饰、玛瑙琳琅满目,充满了浓郁的传统元素气息。
熔化、敲打、软化、淬火、再敲打……小矮桌上摆满了乐谱; 小锤子发出清脆的“叮叮”声。
“小时候,我喜欢学一些手工艺,学过根雕,后来转行学习了蒙古银饰技艺。” 齐天赐介绍,他出生时就有一条腿畸形,后来被鉴定为四级肢体残疾。 不过,他从小就聪明、得心应手,性格也很乐观。 2015年,他开始师从当地金银铜工艺传承人巴特尔陶高学习。 第二年参加银饰工艺品培训时,他认识了也来学习的苏小霞。
“我们一起学习了银的熔炼、锻造、焊接、清洗等技术,同时还学习了手工制作微型蒙古包、珠宝镶嵌等技术。” 渐渐地,认真、勤奋、精明的齐天赐赢得了苏小夏的心,两人喜结良缘。
图为齐天赐店。中新社记者 张林虎 摄
苏小霞的父亲苏格尔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金银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在学习银饰工艺方面给了这对年轻夫妇很大的帮助。
齐天赐告诉记者,手工制作银饰最关键的因素是银的温度和敲打的力度。 “同样的强度,如果银的温度低,它就不能更好地拉伸。如果温度高,银就很容易变形。”
“同样的温度下,强度尤为重要,以银手镯为例,从冶炼到成型再到最后的抛光,中间有七八道工序,一不小心,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 齐天赐说道。
经过日复一日的反复敲打,银条变成了齐天赐想要的形状,进而变成了独特、耀眼的银饰作品。 十几年来,齐天赐一直用古老的工艺和简单的原始工具,制作出各种精美复杂的银饰,开创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图为齐天赐打响指。中新社记者 张林虎 摄
图案是否精美,线条是否流畅,整体是否和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金银铜器的制作工艺复杂而复杂。 入门并不像外行想象的那么简单。
“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工艺要求一丝不苟,注重细节,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打好基础。” 凭借真诚的推动,齐天赐的银饰越来越受欢迎。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管理,齐天赐夫妇被评为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他们设计的旅游产品、工艺品饰品也在多项比赛中获奖。
目前,齐天赐经营一家工厂和三家实体店。
“手工制作的银器代表了设计师的思想,即使是同样的造型,在图案等方面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更能体现出作品的灵性和独特性。除了传统的款式之外,我也创新现在的年轻人,如果喜欢潮流的图案,就结合起来,然后做一个原型。” 苏小夏说道。
同时,夫妇俩还利用线上直播销售的方式,向更多人展示蒙古族传统的银制制作工艺,介绍各种首饰的制作步骤和特点,并收集网友的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
齐天赐在发展事业的同时,还带徒弟。 他教过的四十多人中,残疾徒弟就有十几人。 目前,不少学徒已经开店创业。
“我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困难,所以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虽然工作过程很辛苦,但我仍然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比健全人做得更好。” ”。 除了传授技能、安置就业外,齐天赐还会给不能外出的重度残疾人做一些体力劳动,让更多的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
如今,齐天赐夫妇的珠宝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作为一名工匠,我愿意坚守手艺,用双手、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 齐天赐说道。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