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带”出假货怎么办公安机关严打涉网购侵权假冒行为
“3、2、1,连线!” “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线上直播持续火爆。
直播带货作为数字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在丰富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同时,也存在“真假混杂”、冒充消费者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正品半成品”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对此,公安机关高度关注消费者需求的食品、药品、燃气具、电力设备、消防产品等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领域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集中力量,加强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执法。
《法治日报》记者从公安部获悉,202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夏季治安专项行动、“昆仑2023”等专项行动,持续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严厉打击网络侵权假冒犯罪。 截至目前,共破获相关案件1700余起,捣毁了一批利用网购模式进行诈骗假冒销售的犯罪团伙,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打击网络购物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购物和消费环境。
“基于网络直播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隐蔽性强,跨区域犯罪特征明显,犯罪主体广泛,电子证据容易被删除、销毁。”民警王军说。安徽省宣城市公安局
以网络直播售假犯罪为例,据王军观察,犯罪嫌疑人在第三方短视频平台开设直播账号,在网络上直播销售侵权产品,并通过平台交付有形产品。离线邮件。
记者注意到,盗版教具、假冒品牌服装、假冒品牌运动鞋、假冒汽车配件、假冒品牌手表、假冒网红品牌螺蛳粉等均在公安打击范围之内。
今年以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会同版权等部门深入推进“青少年版权保护季”专项行动,连续侦破连云港“3·12”等一批盗版教具重点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58名,捣毁非法装订印刷窝点、储存仓库18个,现场查获盗版中小学教具和法律考试、建筑、会计等资格考试教材560万余册,全链条杜绝。 网络销售盗版教具的犯罪链条。
根据群众举报线索,上海市公安局破获“6·14”制售假冒品牌服装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关闭售假网络电商平台,关闭服务器,现场查获大量假冒品牌服装。
王军介绍,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涉及生产采购、平台上市、营销推广、销售和运输等环节。 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到处罚的往往只是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王军建议,为保障直播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安全的网络经济发展体系,要加强对直播电商领域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监管治理。健全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主体责任、技术监控等,维护行业稳定和利益平衡。
“在互联网直播犯罪防控体系内,公安机关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对网络经济健康的维护和网络秩序的保障。” 王军认为,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数据化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数据资源优势,加强合作联合科技企业,推进科技监控平台建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完善侵权假冒犯罪线索发现、收集和筛查。 、可追溯性和处置能力。
据了解,对于危害严重、群众反应强烈、公众关注度高的跨地区、系列大案,公安机关严守安全底线,坚持全面打击,追根溯源,追踪查处。坚决查处犯罪窝点,坚决捣毁犯罪窝点。 查处组织者、经营者、奸商,切断非法利益链条。 同时,推动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网络消费环境治理,有效遏制此类侵权假冒行为多发。
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继续深入推进“昆仑2023”专项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整治力度,不断完善和完善打击侵权假冒犯罪的长效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消费市场,为保障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公安力量。
此外,公安机关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法治意识和防范意识,选择正规平台,根据需要理性消费,警惕促销套路,谨防消费陷阱。 如果发现侵权假冒线索,必须保留付款记录、电子订单等。 及时提供证据,并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报案。
(法治报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