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即将进入培养的第四年,如何优化培养模式?
在转学阶段,一些学生会选择直接升学、出国或退学等多种目的地。 以东南大学发布的信息为例,该校2020年第一批强基计划招生81名学生,今年共有75名强基学生顺利进入硕士或直博阶段。 其中,哲学专业有12名学生,其中两人因出国选择退学,其余学生均顺利转入其他专业; 40名数学专业学生中,有38名学生成功转入其他专业,其中进入数学学院22名学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10名学生、网络空间学院10名学生。 安全学院学生6人; 物理学院学生20人,已转学18人,其中物理学院15人,集成电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各1人; 化学专业9名学生全部转学成功。 部分。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被称为从本科到硕士或博士的‘过渡’。但强基计划的重点是连接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一体化培养策略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介绍,强基计划不同于普通本科生的阶段性培养模式。 其宗旨是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从本科阶段开始,需要系统地考虑设计,打通传统的学术阶段。 培养模式,提前进入科研。
陈志文认为,强基计划训练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需要更加关注训练方式的变化。 “如何优化培养模式,让天才儿童有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强基计划启动以来,马立平带领团队对数千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百余人进行了访谈。 马丽萍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进一步注重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兴趣,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此外,高校应进一步拓展多元化人才选拔方式,完善现行仍以高考总成绩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 ,根据比赛结果选拔的方法。
在她看来,转学是指基础扎实的学生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的一个特定术语。 转学率是指基础扎实的学生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比例。 未能转学意味着他们永远无法从本科毕业。 退出强基计划。 传输率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它可能反映学校在人才选拔或培养方面的阶段性表现,也可能反映基础学科专业根深蒂固的学生的认同感、兴趣甚至学习努力程度。
“18岁左右的青少年正处于不断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也在不断改变,展现出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因此,‘退出’的背后可能是学生的被动接受”也可能是学生的主动选择。” 她建议,不应盲目地看待或比较转型率,而应从更长期的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评估政策的有效性。
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据了解,不少高校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侧重于围绕基础学科的“本科、博士衔接培养”。 基础学科门类广泛、交叉性强。 本科毕业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后,进行学科细分或跨学科研究。 学生的选择非常丰富。
在强基计划试点院校中,虽然转专业的专业类别受到限制,但大多数院校仍然尽力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申请攻读硕士学位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获得转学资格的强基础班学生,可申请学校理科相关专业以及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重点领域专业的研究生。安全。
一些学院和大学还允许跨多个学科的申请。 正如复旦大学历史系强基转专业明确规定,历史系强基专业的申请者可申请学校一级学科(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二级学科。一级学科; 根据自身学术发展兴趣,可报考文物博物馆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文史研究所相关专业。 还可以跨学科申请高端芯片、国家安全、人文社会科学等人才紧缺领域。 主要的。
在王新峰看来,目前全国有39所双一流大学实施强基计划,每年招生约6000人。 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顶尖人才比例相比,招生人数较少。 与以往的拔尖计划不同,强基计划更加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如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紧缺人才的人文社会。 科学领域等。特别强调这些学科领域的跨学科整合。
“只要学生能够达到另一学科的专业考核要求,就意味着学生能够完成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科研创新的关键,值得鼓励。” 王新峰说道。
从事高校教育工作多年的马东耀建议:“要结合学生发展新需求,勇于创新,将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时代理念和技术引入高校教育中。”强基计划,培养真正有能力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顶尖创新人才。”
马东耀建议,未来要不断创新“强基计划”培养模式,如继续推广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有效培养模式,完善形成性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学科的培养。 多维度、多角度的综合质量评估。 此外,她建议,今后要探索“一人一计划”,加大导师指导力度,建立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程度。 “加强基础计划”下的学生培训。
从宏观角度看,马立平认为,政府和社会对基础学科资源的偏好、对基础学科人才的重视,会引导和影响学生和家长未来的选择。
“评价强基计划的核心是看它是否达到了政策的初衷,即是否为国家培养了基础学科顶尖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后续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较长时期内提高评价。” 马丽萍说。
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杨杰记者范伟晨实习生周文浩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