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研究员:野生动物“城市化”是必然趋势
近日,2023年“貉种群数量普查”公民科普调查结果揭晓: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在上海的分布点继续扩散。 有貉记录的社区有200多个,上海貉的总数在3000至5000只之间。
2023年“貉普查”期间,一只4个月大的小貉正在打量调查队员。王芳 摄
貉非常敏感,会根据环境和人们态度的变化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 “2020年7月,当我走进松江区米兰贵都社区时,眼前就会有十几、二十多只貉子,尤其是当我手里拿着塑料袋之类看起来像食物的东西时,反之,他们会围过来,跟着你,向你乞讨食物。” 王芳说,主要触发因素是猫粮和湿垃圾的溢出。 在这种情况下,貉的数量大约是正常数量的三倍。 一旦这个数字乘以三,就会产生大量的抱怨和冲突。 王芳回忆,当时社区和居委会联合停止饲养,排干社区池塘,管理湿垃圾。 大约两周的时间,貉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不再包围你,它们会躲起来。看着你,那些场景似乎以前从未发生过,而且在正常数量下,居民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貉的数量几乎为零,社区投诉也几乎为零。”
貉是上海特有的犬类野生动物。 王芳介绍,貉能适应自然界的各种条件,从素食到肉食,从洞穴到河谷。 在城市中,貉保留了杂食性的习性,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城市空间。 “传统上认为貉是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与人类活动时间不同。”
上海市松江区米兰贵都社区绿化带上的温馨警示牌 杨海燕 摄
米兰贵都社区居民龙女士告诉记者,“貉一般白天不出来,只有晚上‘出现’,总是两三只在一起。” “前两年貉狗很多,但现在基本看不到貉狗了,而且貉也不主动,惹怒了也不会攻击人。”居民曲先生说。 。 记者走访小区时看到,小区内绿植不少。 草坪上每隔二十、三十米就有一个绿带警示牌。
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化,野生动物正在迅速学习如何利用城市环境。 在王芳看来,一个城市不可能没有绿地。 在城市的“大建设”阶段,动物们躲了起来,但它们从未离开过。 “当公园绿地、社区绿化、城市绿化带等设施建成后,城市生态空间将由少变多,动物将回归城市环境,在这里寻找食物、水源和生存空间,城市将拥有更多多元化生活的良好栖息地。”
此外,徐汇区华泾镇印象徐汇居委会原主任陈英告诉记者,考虑到居民对貉的了解不多,社区目前也在加大貉狗知识的科普力度。生活习惯等知识。 从2019年到2023年,不只是貉。 王芳说:“其他动物的数据也在不断收集。 社区环境中也多次发现小果子狸、豹猫、红腹松鼠、刺猬、蝙蝠等野生动物。 出现。”
王芳认为,共存不应导致它们失去生存能力,导致习性、遗传信息和多样性严重衰退和退化。 “生态学中有一个术语叫生态陷阱。短期内,动物可能会得到帮助,比如食物,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正在退化,面临长期的生存风险。” 和谐共生应该是对双方都无害的。 王芳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城市里有更多的蝙蝠或燕子,蚊子可能会更少。 如果城市中有更多授粉的蜜蜂和蝴蝶,周围农作物的健康状况可能会更好。
随着猫粮喂养不当、社区垃圾外溢等问题得到改善,貉减少了对人类的食物摄入量,行为更加接近郊区环境中的自然行为。 貉种群异常高密度得到控制,社区环境中的平均密度和遭遇率较2022年调查结果有所下降,冲突减少,共存增多。
对于未来,王芳表示,要确保不对野生动物和人的生存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保持安全距离,不要伤害、喂食或接近。 野生动物和生态空间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增添更多完整性。 功能性和更好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