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了”
“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了”“这届年轻人断亲已成常态”“这届年轻人下班后热衷于做副业”……打开手机推送,你会发现这届年轻人很忙,出现在各种“对抗传统”的生活方式里。纵观这些文章……
说到点击诱饵派对,我们并不陌生。 “跪求身体”、“哭晕身体”、“吓尿身体”、“震惊身体”、“绝密身体”等风潮,一时成为笑柄,并不断被人们所诟病。近年来“创新”。 之所以生生不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 阅读量影响广告主的广告决策,关系到媒体的实际收入。 有些人为了真金白银,抛开专业精神,不择手段。 尤其是在今天,观众注意力日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一些机构媒体也利用流量机制,设立内部流量赛。 “无底线”的零工资压力和“无上限”的高薪诱惑,让一些编辑记者开始放松。
短期来看,每一个“10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长期来看,流量狂欢无异于饮鸩止渴。 惊讶、夸大、夸大透支了媒体的公信力和记者的声誉。 当某位大V表示要“淘汰”报考新闻系的孩子,甚至赢得广泛共鸣时,媒体人也应该有所感动。 交通没有原罪。 问题是获取流量的方式有很多种。 狭隘地解读为上头条,不仅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更是对观众智商和审美的侮辱。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对思想共鸣的渴望始终如一。 在恪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让表达更加生动通俗,让观点更加简洁切中要害,这才是练习心流思维的正确方法。
消除标题党等乱象,在于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更在于接力棒的修正。 很多时候,作品质量高,必然导致宣传度低。 那么在考核内容制作工作时,除了流量数据之外,是否还应该考虑具体稿件的领先性和可信度呢? 平台绝不是一个中立甚至“隐形”的角色,而是保障内容产品有序传播、推动优质内容呈现的责任人。 当各方再次以专业性和专业水准为常态时,头条党的路自然会越来越窄。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