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级非遗项目将视野转向海外促进传统手艺创新发展
本届博览会设立“非凡”丝路主题馆,邀请全国156个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展,包括互动、演艺、展览等多种呈现形式,开启沉浸式非遗之旅为观众。
汉族草编第四代传承人韩伟庄(右一)在展台与观众交流。张耀 摄
展览期间,博物馆人气很高。 一个展位上,毛茸茸的“兔子”引得观众赞叹不已。 制作它们的材料是中国北方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包括乌拉草、玉米皮、葵花秆、香蒲草等,在非遗工匠手中,这些材料变得光滑、有光泽,就像如果它有新的生命。
韩族草编第四代传承人韩伟壮告诉记者,这些“兔子”在海外很受欢迎,尤其是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前后。 市场需求很大,所以他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为了增加产量,成立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公司,年出口额达到数千万元。
韩伟壮介绍,汉族草编已有近百年传承。 起初,他们只靠编篮子为生。 后来,他们又创新地制作了小玩具、小工艺品。 如今,他们将艺术与草编有机结合,让中国工艺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我们开始沟通,终于让草编走出国门。
韩伟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继承历史文化,但也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 尤其不能固步自封、闭门自娱。 相反,他们应该积极寻找市场,这样才能维持下去。 的活力。
白苏鼓浪(左一)向徒弟传授森努琴制作技艺。张耀 摄
走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制作马头琴的工匠。 他静静地坐着,只用几根锉刀,在木头上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马头。 展位上陈列着一排马头琴。 马头形状各异,有立鬃、松鬃、飞鬃、顽态、嘶鸣、奔跑等。
工匠名叫白苏鼓浪。 他来自“中国马鞭草之乡”吉林省松原市强嘎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他是马铃薯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马头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蒙古族弓弦乐器。 因乐器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但白苏古郎创造性地在马头下刻了一个龙头。
白苏古郎说,这个想法源于成语“龙马精神”。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桑皮中加入龙元素,有利于丰富桑皮的文化内涵。 许多客户专门定制了该产品。 莫林小提琴。
在让莫里努琴好看的同时,白苏古郎也努力让声音好听。 随着技术的进步,莫里努琴的音域已扩大到5声部,并且可以独立完成多声部合奏。 他的马头琴不仅在国内流行,在国外尤其是蒙古族人民中也有市场。
鱼皮画工艺品展示。张耀 摄
在查干湖鱼皮制作技艺摊位上,一群中小学生围坐成一圈,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鱼皮制作工艺品,有鱼皮画、挂件、摆件、摆件、书签、家居用品等。等。采用鱼皮,成分主要取自查干湖的黑头鱼和鲤鱼。 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鱼皮画技艺省级传承人徐薇告诉记者,目前已有数万人向她学习鱼皮画制作技艺。
徐巍介绍,鱼皮画的制作需要经过创意、设计、选材、造型、裁剪、缝制、装裱“七大环节”和立体缝制、装裱“四大步骤”。刺绣、三维捏制、二维雕刻、二维艺术堆叠。 技艺”,完全是手工制作,所以被称为“触手可及的渔猎文化”。
查干湖有着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 徐明的鱼皮工艺品立足于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徐伟说,近年来,借助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吉林文化旅游周,鱼皮工艺品慢慢打开了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徐伟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订单源源不断。 以前节省下来的三万张鱼皮已经不够用了,现在订单还很多。 “我不敢再接了,因为我的产能跟不上。” 她预计明年的订单只会更多。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徐巍也认为,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养分,同时结合时代潮流,丰富实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武术、榫卯、舞狮、皮影等中国传统技艺的视频作品十分受欢迎。 各国网友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 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海外也就顺理成章了。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