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呼麦”混搭西洋乐特色民乐打动年轻的心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 高莹
当悠扬悠扬的马琴声响起,低沉深沉的蒙古语《呼麦》颤动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余音绕梁的小提琴声……近日,一首中国民歌新曲《红艳》在兰州上演,作为“ “中西结合”的混合表演风格出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这是1985年以后出生于甘肃的蒙古族音乐家的又一次探索。 十多年来,他和乐队成员不断探索更符合年轻人音乐审美的“时尚嘉年华”。 几个月来,他还通过电子音乐的组合在网上表演了《》和莫里努钦,并收获了一批“粉丝”。 其中,一首源自荷兰的DJ歌曲《Sack of Oil》通过其创新的演绎,获得了抖音网友超过160万的点赞。
这种中国民乐与西方音乐碰撞融合的灵感,来自于贝勒格在西北民族大学读书时的音乐氛围——各民族音乐互动、中西乐器演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台。 2010年,他的乐队“朝歌团”诞生。
2021年4月22日,“朝歌组合”乐队在兰州演出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混搭演出。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朝歌’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火焰中最炽热的一点’。我希望音乐能够激发并燃烧每一个听众心中最炽热的一点。” 贝勒格现在是西北民族大学的音乐老师。 中新网记者告诉记者,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存在感”不断受到冲击,甚至被列入官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就需要民间音乐家不断创新。
因此,贝勒格将莫里努古尔、托布舒尔、图瓦羊皮鼓、伊克尔等中国民族乐器与吉他、大提琴等西方乐器“混合”,进而融入胡麦、长调等演唱方法。 赋予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更多的流行元素和现代审美,成为不少年轻人追求的“新宠”。
“将蒙古族传统音乐融入现代表现形式,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拜勒格表示,近年来,不仅蒙古族传统音乐逐渐脱离了“蓝天飘着白云”等传统、刻板的演绎方式,一些广为流传的流行音乐也悄然融入了蒙古族音乐的元素。 这种“混搭”加速了年轻人的接受和关注。
近年来,“朝歌团”的“混合”演出已成为素有“西北民都”之称的兰州各大高校文艺演出中的常客。 不仅如此,还受邀前往奥地利、香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交流演出。
2021年4月22日,“朝歌组合”十周年特别演唱会结束后,(前排右三)与乐队其他主创成员与演职人员同台合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朝歌团’刚成立时类似于大学里的俱乐部乐队,更多的是慈善性质。现在乐队成员有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演奏‘混合音乐’,他们会做一些事情。”无论晴天还是下雨。” 三四年前,从事在线吉他教学的兰州“90后”姜伟加入了“朝歌团”。 他说,目前乐队成员要么在校音乐教师,要么在校外从事音乐教学,都有自己稳定的职业。
“蒙古音乐深沉如蒙古骑兵碾压的样子,悠扬如风中飘扬的小草,牛羊的委婉悠长可见一斑,都相当感人。无论从旋律、吉他、贝司方面来说, 、鼓等都是现代音乐的基石和核心。” 在与吉他“形影不离”近20年的姜伟看来,两者的融合可以为一些逐渐远离年轻人的传统民谣赋予新的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继承。 。
2023年10月23日,“朝歌团”乐队吉他手姜伟在录音室编曲新歌。中新社记者 李亚龙 摄
无独有偶,“中西音乐混合”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近年来中国大陆一些乐队的创作中,在一些流行音乐中也有民族乐器的“混合”。 而在网上,大量的年轻音乐爱好者正在通过电子音乐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种互动让传统音乐变得更加有趣、时尚,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中国的音乐文化。” 定居兰州十余年的甘肃政法大学俄语教师奥利亚告诉中新社记者,这种“混搭”音乐现象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愿望年轻人对音乐的创新,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