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全国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举行发布会
国家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建成
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会同中医药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国家卫生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提出不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发展便民服务、健康医疗等大数据应用为基础,通过三年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重点行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化向数字健康跨越共建健康中国重点任务。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国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建设完善,基本实现全国、省、市、县平台联通全覆盖。
目前,已有8000多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20个省份80%以上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国家卫生信息平台。 25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电子健康档案。 共享接入:17个省开展电子病历省内共享访问,204个地级市开展检查结果互通共享。
毛群安表示,我们发起这次攻势的初衷和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医疗机构之间不互通、信息不共享的问题,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
检验及检验结果交流共享
浙江省体检结果互认共享成效显着。 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林杰在发布会上介绍,此项工作实施两年来,全省共有436个检验检测项目实现互认,占比90%以上高频次巡检和巡检项目,基本覆盖所有领域。 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 目前,累计互认数量超过3000万件,直接节省医疗费用超过11亿元。
“在推动考试检测成果交流共享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林杰表示,针对体检和检测结果不能、不愿意、不敢承认的情况,已积极采取了多项措施。 措施。
一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从技术上实现跨医院、跨层级、跨地区的检查结果智能检索、即时访问和互认共享。
二是完善政策,打击不愿承认的行为。 浙江省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政策。 针对互认造成的医院收入减少,地区医保总预算和个别医疗机构总预算均未减少,以消除医院的顾虑。 同时,通过疾病诊断分组等打包支付方式改革,鼓励医院和医务人员主动控制不合理检查和检测。
三是统一规则,破坏了不敢承认。 检验的规范化、规范化、同质化是结果互认的重要基础。 通过制定统一的互认项目目录、项目编码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区域检查的同质化水平,解决无法互认的问题。 同时发挥县医界作用,建设医学检查、医学影像、心电图、病理诊断等互联互通的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优质诊断和区域互认。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能力。
商业保险结算更便捷
毛群安介绍,此次行动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包括,到2025年底,有条件的省份要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毛群安提到,国家层面将制定商业健康保险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信息标准和规范,建立医疗结算项目编码数据库,建立商业健康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保障主要指标数据服务接口跨省互通共享。 。 建立健全省级商业健康保险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系统,实现与国家统一商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的对接。
通过商业健康险一站式结算医疗费用,在获得用户授权后,智能匹配就医患者与保险信息,理赔申请和诊疗流程同步进行,可大大节省患者理赔时间,减少患者理赔时间。过去的理赔流程复杂繁琐。 ,有效改善患者的医疗结算体验,无需长期垫付理赔资金,相对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支持商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