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热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百姓话题

仿刀具玩具安全隐患引担忧专家提醒“萝卜刀”等营销宣传须杜绝暴力暗示

萝卜   玩具   冯磊  
大众热点 2023-10-31百姓话题
仿刀具玩具安全隐患引担忧 专家提醒“萝卜刀”等营销宣传须杜绝暴力暗示□ 本报记者 赵晨熙当下在小学生中最流行什么玩具?非“萝卜刀”莫属。所谓“萝卜刀”……

“胡萝卜刀”等营销推广必须避免任何暴力暗示

□ 本报记者 赵晨曦

现在小学生最喜欢什么玩具? 必须是“胡萝卜刀”。 所谓“胡萝卜刀”,就是一种用塑料制成的仿刀玩具。 由于其形状类似胡萝卜,刀体可以利用自身重力滑动。 它也被称为“重力胡萝卜刀”。

“这样的仿刀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家长都对“胡萝卜刀”的流行感到担忧。 一些商家在营销中使用暴力宣传,这让家长担心学生会变得暴力。

“这种受众为未成年人的网红玩具,应该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成年人人身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为未成年人提供的食品、药品、玩具、器具、游戏娱乐设备、游乐设施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及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因此,相关部门应对市场上的“胡萝卜刀”产品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产品在宣传时必须避免暴力等内容。 对于此类可能存在一定隐患的玩具,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和使用。

“胡萝卜刀”存在安全隐患

先用手指将刀柄划开一道小缝,然后手腕向下一抖,一声脆响,刀刃自动弹出。 然后再一抖手腕,刀片迅速缩回刀柄中……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三年级学生康康(化名)向记者熟练地演示了“胡萝卜刀”的各种玩法。 他之所以身手如此纯熟,是因为他近段时间几乎不离手持刀。

康康的父亲冯雷告诉记者,自9月份开学以来,受同学影响,儿子迷上了“胡萝卜刀”。 用一个孩子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如果我没有,没人会跟我玩。” 考虑到这只是一个塑料玩具,冯雷就在网上给孩子买了一个。 没想到,孩子不仅每天沉迷于“玩刀”,还经常戳、刺父母。

“《胡萝卜刀》的玩法与香港电影《古惑仔》所持的蝴蝶刀非常相似。” 冯雷担心,从小接触此类刀具玩具的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 虽然玩具是塑料制成的,但它仍然有锋利的尖端。 一旦戳到眼睛或者其他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有冯雷担心的家长不在少数。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胡萝卜刀”后,出现大量商家,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其中,高销店月销售额高达“10万+”。 在不少店铺下方的评论区,有家长表示担心此类刀具玩具存在安全隐患,孩子长期“玩刀”容易产生暴力心理。 有家长表示,虽然刀具是塑料制成的,但有的做工非常粗糙,塑料上的毛刺甚至会划伤皮肤。

关于“胡萝卜刀”的“威力”,有媒体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塑料刀的刀尖只要稍微用力就可以刺穿白纸或刺穿苹果,甚至可以刺穿矿泉水瓶用更多的力量。 康康还向记者透露,曾有同学用“胡萝卜刀”刺自己的额头,导致额头红了好几天。

记者注意到,随着“萝卜刀”的日益火爆,线上线下也出现了一些“改装”产品。 除了夜光款、灯光款等类型外,部分店家还推出了金属材质的加重版胡萝卜刀,以增加手感。 一些商店还出售采用优质材料制成的巨型胡萝卜刀,整体展开长度可达40厘米。

“儿童玩具最基本的底线之一就是保证使用安全,这些玩具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陈银江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生产、销售供未成年人使用的玩具,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一些比较危险的车型显然不符合相关标准。 有关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生产、销售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检查商户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存在销售“三无”产品等问题。 对违法生产、销售行为,必须依法严厉查处。

不良营销可能违法

“亮出你的‘胡萝卜刀’,一击毙敌!” “看我刀你”“谁不爽就杀谁”……虽然销售“胡萝卜刀”的商家都声称这是一款减压玩具,但记者发现,无论是视频宣传还是文字宣传,商家几乎都用诸如戳人、刺人等暴力表情。

在短视频平台上,也存在不少所谓的“胡萝卜刀”教学视频,往往模仿刺、刺、刺、砍等动作。 有的甚至直接展现用“胡萝卜刀”刺人、擦脖子的场面。

“这些宣传导向是有问题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流行语的影响。而且,他们认为这些‘教学’视频是成年人制作的,所以是对的、好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来兵认为,电商平台或短视频平台应严格禁止商家在审核相关视频和标语时,在产品宣传中使用此类暴力引导行为。 另外,在刘来兵看来,利用玩具让孩子保持活跃、体力活跃没有问题,但宣传的方向不应该是让人用刀具来缓解压力、发泄愤怒。 这是错误的思想导向。 即使他们可以缓解压力,他们也应该使用更健康的工具。 方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未成年人正处于培养认知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有的孩子有误会,认为其他刀也可以这样玩,也会用真刀。 如果你把它当作玩具挥向你的同学和家人,后果不堪设想。

在陈银江看来,与其他儿童玩具相比,此类仿刀玩具需要更加谨慎,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商家的这些暴力营销促销比“胡萝卜刀”本身的危害更大。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内容。 商家故意利用此类促销营销手段来博取眼球和流量,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规定。 有关部门应严格整改。

陈银江指出,商家要严格履行责任,不仅杜绝营销推广中的暴力内容和错误示范,还要明确产品禁止使用的情况。 此外,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还应严格管控与此类产品相关的视频和文字,及时删除或屏蔽含有暴力色彩的不当内容,避免误导的持续蔓延。

家校联合指导是关键

小小的“胡萝卜刀”危害有多大? 虽然很多家长质疑“胡萝卜刀”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各种不良影响,但也有家长认为这只是一个有助于锻炼孩子手指、缓解无聊的小玩具。 大多数孩子都是跟风买的,没必要“上网”。

对此,北京市大兴区小学教师梁旭结合实际工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胡萝卜刀”作为塑料仿刀玩具,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但与其去除,不如堵住。 关键在于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梁旭所教的班上也有学生玩“胡萝卜刀”。 她发现,更多的学生不再用刀来互相竞争,而是用这种方法来“寻找组织”,因为这样的小玩具很受学生欢迎。 很容易引发模仿行为。 一旦班上的某个同学拥有了,班上的大部分学生可能很快就会拥有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禁止,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梁旭曾就“胡萝卜刀”以及如何正确使用问题召开过一次班会。 他特别表示,无论是刀类玩具还是枪类玩具,只要是有尖角的尖锐物体,就不能刺伤、戳人。 当危险发生时,不仅会给受害人带来痛苦,你和你的父母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明确规定,上课期间不能携带此类玩具。 一经发现,将暂时没收,放学后返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强化了家庭保护部分,列举并规定了监护人的监护责任,要求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

梁旭在班级微信群中向家长解释,学生不准携带“胡萝卜刀”到学校,希望家长在家能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和使用此类玩具,同时也能用此类玩具向儿童讲解刀具等尖锐物体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让他们有防范意识,同时又不要有“伤害”的意图。

事实上,不仅是时下流行的“胡萝卜刀”,在学生中流行的“磁力笔”、“水晶粘土”等网红玩具和文具也被曝光为可能伤害儿童的潜在“利器”。

对此,陈银江指出,目前不少网红产品注重“新奇”,但其安全性却大大降低,尤其是在未成年人手中,更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引发危险。 因此,家长在给孩子购买这些玩具和文具之前应该做好一些研究,关注相关产品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告知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 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主要用户为未成年人的此类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生产、销售的此类产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及时查处市场上的违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