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和东南亚华文新媒体走进“一带一路”核心区主题采访活动
日前,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中新网主办的“港澳台及东南亚华语新媒体走进‘一带一路’核心区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网主办的服务结束了对喀什地区的访问。 送往阿克苏地区继续参观采访。
图为参观团记者在采摘即将成熟的苹果时拍照。中新社记者 刘欣 摄
可可牙位于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东北部的冲积台地上。 是城市风沙灾害的主要来源。 过去,每逢季风季节,大风肆虐,黄土填满,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1986年,阿克苏地区启动了科科亚沙漠绿化工程。 从植树造林到哺育森林,经过30多年的持续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建成了长57公里、宽46公里的生态安全区。 壁垒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东马版副执行主编何丽萍也表示:“从沙漠到森林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认为当我们共同努力时,我们真的可以扭转局面。”腐烂成魔法。” ”。
图为中国媒体参观团参观新疆阿克苏地区克科亚纪念馆。中新社记者 刘欣 摄
在克克亚纪念馆的观景塔上,从高处俯瞰硕果累累的苹果园和生态森林组成的绿野,缅甸胞波网主编何林说:“我觉得重点是阿克苏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把沙漠变成了绿洲,我想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应该说不是感动,而是震惊,阿克苏人民开创了新的篇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认为阿克苏的这段经历表明,在这个当代背景下,可以给世界更多的启示。”
柬埔寨《高棉日报》副社长戴志刚也表示,科科亚“变沙漠为绿洲”的生态奇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克苏地区的荒漠化治理、创建绿水青山,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我对阿克苏人民表示由衷的敬佩。”
图为中国媒体探访团编辑记者从瞭望塔俯瞰今日的柯柯亚。中新社记者 刘欣 摄
印尼《国际日报》新媒体总监张维嘉首次来到阿克苏,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拍了很多照片。 她说:“我很震惊,从戈壁滩到现在能种出水果,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这样的福气。”
“我们来自热带雨林国家马来西亚,从来没有真正见过苹果树,也没有亲手摘过苹果,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黄建荣摘完苹果后表示,从解说员的解说中我们了解到,阿克苏地区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沙尘暴灾害,但阿克苏地区克服了困难,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经过努力,科科亚沙漠、戈壁沙漠变成了绿洲,而且还有经济成果可供游客参观。 当地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奋斗,值得我们学习。这个苹果园确实是我们认为的一个美妙的地方。”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