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热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百姓话题

新疆兵团第二师潘耀先与葫芦烙画结缘40余载

葫芦   兵团   技艺   退休   钻研  
大众热点 2023-12-11百姓话题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8日电(史玉江 黄丽梅)一支电烙笔在一个葫芦上轻轻移动,留下一道道棕色的画痕。片刻……

新疆七师葫芦案__新疆葫芦画图案

潘耀先与葫芦烙画有着不解之缘。刘润玉 摄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十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书画室,就像走进了“葫芦仙堡”。 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葫芦映入了记者的眼帘,有空心的、有彩绘的……小到0.02米,大到近1米的葫芦,在潘耀先的巧手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艺品。

新疆七师葫芦案_新疆葫芦画图案_

潘耀先与葫芦烙画结缘40多年,热爱从未改变。刘润玉 摄

葫芦烙画,又称烙画、火笔画等,历史悠久,艺术风格独特。 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代又兴起。 早期的烙画主要是小饰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现已发展到使用电动烙画笔烙画不同的作品。

“这些葫芦是我的宝贝,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它们,我就忘记了所有的烦恼。” 83岁的潘耀先说。

_新疆七师葫芦案_新疆葫芦画图案

潘耀先表示,看到成品受到大家的喜爱,非常满意。刘润宇 摄

夫子庙葫芦烙画“一见钟情”

您为何如此喜爱葫芦烙画? 这要从潘耀先大学毕业后去孔庙说起。 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件事。

“我和同学去南京,在夫子庙里看到一个老艺术家用烙铁焊画。当时没有电烙铁,你把铁棒放在火上烧一下。当天气热,你把葫芦焊在你周围,这个冷了,换一根铁棒吧。” 从小就喜欢书画的潘耀先回忆说:“那些葫芦烙画画得非常精美,非常吸引我,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学它们。”

_新疆葫芦画图案_新疆七师葫芦案

葫芦烙画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收藏品和室内装饰,彰显出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刘润玉 摄

1987年,潘耀先从上海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后在三十团中学任教。 那些年,组场没有专门的画纸,他就在草稿纸上画画; 没有专门的烙画机,他就用钢来代替; 没有葫芦,他就找了一块和葫芦材质一样的木板来练习。

“当时懂这个技能的人很少,也没有教材可以学,所以我只能自己摸索。” 潘耀先白天忙于教学,只有晚上和节假日才能学习烙画。

“当时我只是觉得葫芦烙画很好玩,后来越画越上瘾,无法自拔。” 潘耀先表示,这得益于葫芦烙画的无穷魅力。

在自己的庭院里享受种植“原材料”的乐趣

当时没有葫芦可买,潘耀先就用自家的菜地、院子种葫芦。 “‘菜地都种了葫芦藤,家里还能吃什么?’ 我的家人仍然为此责备我。”

_新疆葫芦画图案_新疆七师葫芦案

为了得到形状满意的葫芦,播种、育苗、架设全部由潘耀先亲力亲为(资料图)。刘润玉 摄

为了得到一个形状满意的葫芦,播种、育苗、立葫芦,潘耀先亲自包办,耐心等待葫芦开花结果。 “每次风一吹,我心里就紧张,生怕花被吹落,影响一年里葫芦的数量。” 潘耀先告诉记者。

自然生长的葫芦有不同的形状。 潘耀先还会把一些正在生长的葫芦用布条塑形,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

晚上坐在台灯下,潘耀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葫芦。 时间长了,他的眼睛酸痛难忍,就用热毛巾擦了几下,然后又继续灼烧。 “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就装满了葫芦。有时候半夜突然灵机一动,我就会爬起来拿着葫芦画画。”

_新疆葫芦画图案_新疆七师葫芦案

葫芦的声音听起来像“福禄”,寓意吉祥如意、美好(资料图)刘润玉 摄

“我的亲戚朋友特别喜欢我的作品,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潘耀先说,退休后他决定致力于葫芦烙画艺术。

记者注意到,潘耀先的手上有多处伤痕,指尖也有一层厚厚的老茧。 由于长期坐着,老人的腿脚逐渐变得僵硬。 “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在艺术的殿堂里实现了自我价值。”

潘耀先说,自然形态的葫芦,只有经过剥皮、选材、构思、打图、烙画等工序,才能成为艺术品。 “也有很多被雕刻损坏的次品。每年生产的几十个自产葫芦中,只有大约10个最终成为艺术品。”

“烙画讲究的是‘一丝不苟’。 用铅笔画出轮廓,然后用笔用烙铁加热。” 潘耀先介绍,尖头是用来画不同粗细的线条的; 平坦的部分用于渲染不同的背景颜色。 所有的呈现都是基于手上的技巧,而这个技巧也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和绘画基础。

退役后,他将创建一个“大葫芦家族”

新疆葫芦画图案_新疆七师葫芦案_

自1987年以来,潘耀先创作了300余件葫芦艺术作品。刘润玉 摄

退休后,潘耀先每天把自己锁在十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潜心创作、钻研技法。 他笑着说,做葫芦烙画可以让他内心平静。

“小葫芦追求灵巧,大葫芦追求整体。每一笔勾勒与转折,每一笔传承与衔接,都是创作中的难题。” 潘耀先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懂得了什么时候该表现大胆,什么时候该表现优雅。 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_新疆葫芦画图案_新疆七师葫芦案

潘耀先为热爱烙画艺术的孩子们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并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 刘润玉 摄

如今,潘耀先还在给群里免费上课,为热爱烙画艺术的孩子们讲解制作方法和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制作经验。 “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画多少年。能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比收钱更有意义。” 面对疑问,老人告诉记者。

“学习烙画不仅可以体验传统艺术创作的乐趣,还可以真正感受到非遗之美。而且兵团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这与烙画艺术形式产生了心灵的碰撞。” 潘耀先说道。

自1987年以来,潘耀先创作了300多件葫芦艺术作品。 他的葫芦烙画也被列入兵团二师铁门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潘耀先与葫芦烙画结缘四十多年,热爱之情从未改变。 近年来,他还钻研葫芦雕刻、绘画等新的创作技法,使他的“大葫芦家族”丰富多彩。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