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江鲜集市”:沿着兰江寻“鲜”味
“吃货”中的老人透露,2000年前后,兰江不仅污染严重,而且经历了多轮疏浚和过度捕捞,导致很多河里的新鲜食物都吃不到了。 比如兰江宠儿“剑鱼”,此后就几乎消失了。 直到2018年它出现了,2021年才再次被捕获,就连一直在河上划船的渔民都差点认不出它了。
“现在兰江的鱼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野生鲜鱼的味道也很好。” 这时,有渔民开门做生意,新鲜的鱼“涌了出来”。
渔民领取“兰江蟹”。施宽兵 摄
兰溪位于乌江、曲江、兰江交汇处。 这里水系发达,渔业资源丰富,是“美食家”的盛宴。 在众多河鲜中,尤以“兰江蟹”闻名。 兰江水下生态的“逆生长”不仅造就了这道美味佳肴,还带动了周边180多名村民从事生态蟹养殖业。 每户家庭年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
吃完江鲜,“美食家”喜欢吃一整口清淡的食物,让“鲜”味留在唇齿间。 在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数千亩冷水茭白田纵横交错。 该村依托金兰水库优质水源,成为远近闻名的冷水茭白之乡。 是对水富农业、水富民发展思想的生动印证。
“我今年种了50亩,平均亩产3000斤,不够卖。” 山后后金村村民张宏森说,优良的水质、适宜的水温,为冷水茭白创造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种植出来的茭白口感好,脆甜,市场上供不应求。”他说。
虽然没有当地的特色菜,但金兰水库的鲈鱼和金兰水库的冷水茭白“喝”出来,还有山后金村的宝丽鱼塘,还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江南水乡。 水库常年20摄氏度的优质水源,使得鲈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截至目前,上述渔业基地年产“清水鱼”5万余公斤,并与金华、杭州等地10余家酒店建立了长期订单合作关系,使五洲的新鲜的鱼更“开胃”(杭州话)。
来到金华,餐桌上的荤菜可能已经与素菜、主食“朝夕并存”了。 兰溪市永昌街道“李渔稻田”实现稻蟹互利共生; 义乌市城西街道石明塘村“稻虾共养”项目成效显着,实现龙虾亩产150公斤、水稻550公斤。 永康市创新“水稻+氮”生态种养模式,通过稻渔共耕、轮作生态种养模式,亩均增收4000余元……目前,金华已开发稻渔综合种植面积2.6万余亩,稻鱼综合养殖实体209个。
作为中国三大名荷之一的宣莲的原产地,武义县从胡园村的“一亩方池”展开枝叶。 如今,宣莲已遍布武义南部山区,遍布柳城、西莲、桃溪等乡镇,全县总种植面积8500余亩,年产值约45万元。 例如,柳城市构建“荷龟共养”水生态,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无污染立体生产链,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带动村民收入增加。
兰江蟹、冷水茭白、稻鱼共长……金华三千江湖沿岸,舌尖上的美食数不胜数。 不仅增加了沿线农民收入,更打造了一条“优水+富农”生态共存的致富之路,充分展现了美水、美田、美景、美业的乡村振兴和谐画卷。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