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鼓楼区非遗项目传承人提前设计创作龙年主题作品
“龙墩墩”面塑制作中 王月萌 摄
高高扬角的“龙顿顿”脸像、方寸水墨“腾龙”、盘龙糖画……九里新源社区新时代文明活动现场练习站,各种“龙”作品让人目不暇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神圣、吉祥、欢乐的象征。 龙年快到了,家里有‘龙’来庆贺。”徐州市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敏说,“以前很流行‘冰墩墩’,所以我将‘冰盾盾’的创意与中国龙文化相结合,设计了‘龙盾盾’的面容人物。”
面人,又称面塑、年模、面花,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强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 活动现场,刘敏以面粉、糯米粉和彩色石蜡为原料。 经过揉、捏、揉、提,她用小竹刀灵巧地摆、切、刻、刮,塑造了龙的身、手、头、脸。 ,片刻之后,一道“龙盾盾”从他手中浮现出来。
水拓画《龙戏水》 王月萌 摄
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学敏现场展示了水拓画《龙戏水》。 “水画是在容器中装满水,在水中加入颜料,让颜料在水中自由流动,按照画家的构思形成纹理。最后,将宣纸放在水面上,吸水性纸是用来画画的。” 刘学敏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作木刻作品 王月萌 摄
活动现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庆龙一手固定着一块木板,另一只手固定着一把精美的刻刀。 他一刀在“龙身”上画出鳞片,并点出“龙眼”。 一条红色祥龙从他指尖跃出。 王庆龙介绍,木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通过木刻产生的。 木刻的出现源于中国古代的凸凹艺术,如青铜器上的文字、汉画像石、生肖印章等优秀文化。 木刻是装饰语言的表达,作者利用图形符号构成完整的画面。
非遗传承人用小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快速来回倒出,创作糖画。王月萌 摄
糖画是童年甜蜜的回忆。 鼓楼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柴健用小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快速来回倒出一条龙头昂首、鬃毛飞扬的图案。 用抹刀把糖画舀起来,然后用竹签插在上面。 这幅糖画象征着富贵、吉祥、长寿,衬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糖画是正宗的民间绘画,是独特的街头艺术。龙以糖画的形式呈现,祝大家龙年像糖画一样甜蜜。”
稻草制成的“行走龙”嘴里叼着一个球,爪子清晰生动。王月萌 摄
“我们还有一条草编的‘走龙’,嘴里叼着一个球,龙爪清晰、生动。” 徐州市鼓楼区负责人表示,鼓楼区将进一步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以文化承载力和创造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赋能非遗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