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媒发布“双十一”购物清单:愿为自我提升买单
在华北大学读书的陈育新在购物节前列了一份购物清单。 除了自己必备的生活用品和换季衣物外,还有一件他准备送给即将过生日的母亲的红色羊绒大衣。
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参与者。 中青报、中青网近日开展了全国大学生网购节消费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5份。 调查结果显示,54.5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十一等购物节期间进行网购,7.07%的受访者表示在此期间不会网购,38.38%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
这一代年轻人愿意为自我提升付出代价
陈雨馨的第一次“双十一”经历是在高中,当时她偷偷计划在购物节期间买唇彩。 虽然当时她的父母并不支持她化妆,但这并没有阻止18岁的她对美丽的追求。 为了以当时能买得起的价格买到唇彩,陈雨欣还和室友“组队”一起体验购物。
与18岁时追求唇彩带来的外在变化不同,陈雨欣现在更注重内在的提升。 因此,除了生活必需品,陈雨馨的购物清单还包括专业书籍、英语考试套、瑜伽垫、哑铃、壶铃等。陈雨馨将这部分消费称为“自我提升”消费,约占占她每日总消费量的10%。 “这是我父母最支持的消费部分,他们希望我好好学习,保持健康。” 陈雨馨说道。
中国青学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85.90%)、衣物(64.75%)、食品(52.67%)等外,自我提升产品或服务(38.17%)也是消费对象。许多受访者的方向。 。 此外,受访者还会在购物节期间购买电子数码产品(27.66%)、兴趣爱好相关产品(26.37%)、运动健康相关产品(16.90%)等。
在李明浩看来,消费提升自我的动力在于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长需求,并积极寻找提升的方法。 所以,这种消费往往会让他觉得这钱花得值。 因为他打算在读博士期间去海外交换生。 由于对如何准备交换申请一无所知,李明浩花了99元购买了两场在线海外博士分享会的门票。 “活动组织者和分享者都是我专业的青年教师或博士生,分享的质量相对有保证,而且10位分享嘉宾的讲述对我来说确实很有帮助。” 李明浩说道。
此外,他还会在一些视频平台上购买大学教授的付费讲座和付费课程。 “我很喜欢的一位教授推出了《生活在媒体》课程,每堂课持续一个多小时,每周更新两次,任何一个平台会员都可以听。我感觉我我赚了很多钱。”
在中国青学传媒发起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购买的自我提升产品包括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资料(61.50%)、专业或学术相关的辅导课程(39.72%)以及软件或实体工具。与专业学习相关(30.67%)、感兴趣领域或某些技能的书籍和音像制品(41.22%)、感兴趣领域或某些技能的线上线下课程(25.73%)、需要学习技能或培养兴趣的工具(43.69%)等
福建师范大学的陈恩泽在大三时发现,阅读论文和做课程笔记的需求突然增加。 为了不花太多钱,他通过二手交易平台买了一台平板电脑,用来做读书笔记和上课记录。 “就是做笔记用的,不用买全新的平板,最吸引我的是内存大,可以下载大量文献,用了一年多了,还是流畅。” ” 这款平板电脑只要1000元。 电脑提高了陈恩泽的学习效率。 他可以同时在笔记本电脑上阅读材料并完成作业。 陈恩泽还为平板电脑原来的手写笔找到了“替代品”,使用体验和原来的几乎一样。
在复习和准备雅思考试期间,陈恩泽在网上花了400元购买了10门“二手课程”进行一对一口语练习。 “卖家一下子买了很多课程,考试通过后,还剩下10门课程,我直接买了卖家的账号。” 陈恩泽发现,这些课程原价1300元。
兴趣圈、社交圈也是重要的消费场景
中青年校媒调查显示,兴趣圈消费(26.37%)、休闲娱乐消费(21.81%)和体育健康消费(16.90%)也是部分受访者关注的领域。 此外,除了为自己购物(95.86%)外,不少受访者还为家人购物(67.64%),部分受访者还为同学朋友(25.48%)或男女朋友(19.76%)购物。
洪伊琳就读于福建一所大学。 由于很多亲朋好友的生日都在双十一之后,每年为他们挑选礼物也是洪伊琳的购物计划之一。 “我关注已久的一款护肤品又有新优惠了,我赶紧下单送给妈妈。”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洪伊琳发现她也会把自己最喜欢的礼物记录下来,提前悄悄买好,然后在室友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育新越来越注重养生。 维生素、钙片等保健品也被列入她的购物计划。 “不仅给我自己,我也会给我的父母买一件。”
兴趣投资也是李明浩的消费方向之一。 他曾经专门购买了登山鞋、登山杖等装备,和朋友一起去城里徒步。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保持身材,他还花了400多元购买了更专业的体脂秤,记录自己每天的运动训练进度。 这块体脂秤跟着他从读研究生的学校带回了家乡,现在他又把它带到了上海的宿舍。 可以说,他已经物尽其用了。 他的一个朋友曾在短暂的假期里报名学习冲浪,一个假期就学会了。 “我认为这些技能学习和爱好支出是值得的。”
购物节购物不妨“按计划行事”
郑州大学的杨紫琳习惯在双十一前制定预算计划,结合自己的“刚需”,提前了解不同购物平台的购物规则,并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类似产品的购物策略。 “我会看看别人是怎么拼订单的,或者哪里有我忽略的优惠券,最后我总会找到办法以最便宜的价格拿到。” 确认好各个直播间的商品详情和直播时间后,她会设置闹钟并“坐下”,只等闹钟响起,就把你的“必备商品”收进包里。
中青学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会在购物节前制定消费计划。 16.10%的受访者会制定购物计划和预算并严格执行; 30.29%的受访者基本会按照购物清单进行购物,但可能会有所增加或减少; 26.46%的受访者会制定一些消费计划,但会有更多的随机消费; 25.43%的受访者基本没有消费计划,在电商平台上边走边买。
在陈育新看来,“双十一”等购物节是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绝佳时机,但仍应理性消费,“不能贪图便宜而冲动下单”。 为了防止自己冲动消费,陈雨欣习惯在购物节前列一份购物清单。 和她一起准备清单的室友是她的好伙伴。 两人都会盘点宿舍用品,“只考虑自己缺什么,不会因为购物节来了,就选择不必要的采购”。
这次“双十一”,洪伊琳也比以往购物节“淡定”很多。 大学期间,她的生活费用主要来自父母和兼职收入。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说:“直到面试谈薪资的时候,我才真正对金钱有了具体的概念。” 这也促使她开始学习分配生活费用。 ,并规划财务管理。 从今年9月份开始,她就开始养成记账的习惯。 她每个月都会回顾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分析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杨紫琳坦言:“不可能的冲动还是存在的,在浏览商品的过程中,看到便宜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下单。” 然而,热情下单后的结局却和想象的一样:一件没什么用处的小东西。 之后,她把他放在宿舍的角落里“吃灰”。
中国青学传媒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评价自己的消费理念时,72.08%的受访者表示要合理消费,把钱花在省内; 15.02%的受访者会尽量节俭,减少消费计划; 10.98%的受访者会在需要的时候消费,不会考虑太多; 1.25%的受访者在暂时无力支付时会选择分期付款或使用白条、花呗等。
李明浩有时会选择分期付款,前提是分期金额在他可支配的博士生补贴和助教工资范围内。 “我的手机是两年分期付款的,因为平台提供免息分期,我不需要一次性花很多钱,资金配置相对自由。” 不过,李明浩也表示,过度消费需要抑制。 “我刚买了一部手机分期付款,所以没有太大的压力。有些人可能短时间内买了很多东西,钱不够,就只好选择分期付款。还款加起来就很多了,财务压力会很大。”
洪伊琳坦言,购物时,她会暂时购买一些自己可能不需要的物品,以获得全额折扣。 东西到手后,如果实在不需要,洪伊林会第一时间归还。 洪伊林说:“双十一很容易给人一种必须买东西的感觉,不买就输了。但只有当热情消退时,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陈恩泽选择与今年的购物节“划清界限”。 与其沉浸在过去营造的“大折扣”氛围中,今年他想把钱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他计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一次毕业旅行,享受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的乐趣。 “买一件衣服只能享受买穿的快乐,而旅行则可以丰富你的精神世界。” 陈恩泽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使用李明浩化名)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毕若旭 程思 见习记者 王俊丽 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