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热点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姓话题 > 正文

百姓话题

贵州省锦屏文书特藏馆展示“东方契约精神”

文书  
大众热点 2023-12-24百姓话题
中新网贵州锦屏12月24日电 题:贵州锦屏文书:“东方契约精神”根植民间五百年作者 周燕玲你见过五百年前的买卖契约吗?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就能看到……

作者 周艳玲

你见过五百年前的买卖合同吗?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金平县就能看到。 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合同文件,少则数千份,多则数十份。 这些文件因其产生地区而被统称为“金平文件”。 这种以家庭或家庭为单位生成和保存合同文件的方法的学术术语是“归户”。

图为贵州省锦屏文献特藏馆陈列的锦屏文献。周艳玲 摄

近年来,习近平文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 原因就在于它们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方契约精神”。

事实上,早在乾隆、嘉庆年间,贵州清水河流域的苗族、侗族同胞就已经进入了不折不扣的“契约社会”。 人们买卖山林田地,租耕田地,借钱借粮,分配家产等等,都有签订的合同文件为证。

图为贵州省锦屏文献特藏馆陈列的锦屏文献。周艳玲 摄

长期研究金平文献的原金平县档案馆馆长王宗勋介绍,金平文献的精髓是“重生态、重法治、重诚信、重和谐”。 字里行间充满了以诚信为本的“东方契约”。 “精神”,当时一切重要事项都签订在合同文件中,做到“言不由言,而据此”。

在那个用各种合同、许可证来管理社会经济的时代,“凡是有山场的人,都必须有许可证作为依据,买卖只有有许可证才能进行,没有许可证就可以忽略纠纷。” ” 没有执照,就很难前进。

图为清光绪十四年锦屏文献特藏馆藏的天土山森林经营许可证。周艳玲 摄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初五,黎平府开泰县佩良寨发生火灾。 公民范国瑞和学生范国范兄弟“他们的房子被大火烧毁了,屋里的东西都空了,购买土地的合同也被彻底毁掉了”。 “没有经营证”,几代人买下的土地失去了经营证,范氏兄弟痛不欲生。 幸好当时村里有田、山、林的盘点,范氏兄弟就带着盘点到开泰县,向县政府申请了加盖公章的田、山、林经营许可证。

范氏兄弟的这份特殊管理许可证,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格式最长、字数最多的锦屏文献。 该许可证共记录了合同所有者购买的29块土地和21块林地以及对1块土地的分析,总共51块森林和土地所有权详细信息。 有了这份新文件,范氏兄弟才得以继续管理山林田。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合同文件的依赖和尊重。

冬天,记者来到金平县甲池苗村70岁老人姜少明家中,看到一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大小的泛黄纸张。 这些是他的家人保存了数百年的金平文件。 包含森林契约、土地契约、投诉等。

图为金平县档案馆原馆长王宗勋(左)在姜少明家中查看馆藏资料。周艳玲 摄

虽然这里居住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但文献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有的地名、人名也用苗、侗音的汉字表示。 从习近平文件也可以看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低。 她们不仅可以与丈夫共同管理财产、参与签订合同,而且有的女性还作为合同持有者独立管理房产。

王宗勋介绍,锦屏文书主要是纸质林业合同,但也有布、木上的铭文和文书。 档案中已发现并收藏了最古老的锦屏文献,这是一份1466年的森林买卖合同,距今已有550多年。

锦屏文书的成功发掘和保护,填补了我国民族地区缺乏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契约文书和历史文献的空白。 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目前,黔东南州档案馆共收藏文献22万余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合同等“习惯法”文献。

“金平文件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诚信。” 王宗勋说,在金平县文斗苗寨大门旁,有一座“六禁碑”,碑文内容是保护山林,禁止乱砍乱伐,“如果违反规定,罚你五两银子……”

时至今日,清水河畔残留的大量古代碑文和泛黄的民间契约文书,仍可作为调解民间山林权属纠纷的参考。 (超过)